高山上的氣溫很低,嘴巴呼出的空氣都變成一縷白煙,在身體熱起來之前必須先將速度放慢徐徐前行。等到身體暖和了,呼吸與步行的節奏合拍,精神會進入一種更純粹、更篤定的狀態。在這條僅容一人通過的幽暗長廊,時間之河會以不同的流速把人帶到遠方,漂呀漂地,不知過了多久、走了多長,直到清醒過來時,才隱約察覺周圍環境出現了變化。

她在太空站的時光總是充滿驚奇:從全方位觀賞 2,000 公里外的地球、在黎明時分目睹渲染得又藍又紅的世界、俯瞰氣旋肆虐大地,彷彿一張張訴說「無聲力量」的照片。 有空時,她會欣賞納米比亞沙漠、靛藍又如同翡翠的加勒比海,以及杳無人煙的環礁,她形容自己的雙眼是如何「受壯麗之美洗禮,並沉浸於繁星的光輝之中」。

日本山屋的日常補給、垃圾清運、化糞池穢物移除,主要都是靠直升機吊掛。赤岳礦泉山屋一泊二食的費用是 1 萬 2000 日幣,晚餐是一人一小鍋的牛排,這樣說起來好像也沒貴到哪去,每人多花一點錢得到很舒適的享受,把廢棄物帶下山,除了跟台灣很不一樣,仔細算下來其實很合理。

濱口竜介說「好電影擁有讓人睡著的魔力」。
不過這世界上還有另一些好電影的魔力是讓人睡不著。它們像是《星際效應》中擁有無窮重力的巨大黑洞,將不小心太靠近銀幕/螢幕的腦袋裡的睡覺動機和睡眠能力通通吸走。讓你在片尾字幕全數播畢之後,繼續張大嘴巴盯著一片空白的畫面,整夜難以平復。

海女最初是基於需求而誕生的職業,因此許多人在達到退休年齡後仍然會繼續工作,在韓國經濟多元化、國家日益繁榮的情況下,她們並沒有預想這項技藝會在未來持續存在。但在 2016 年,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濟州海女列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冊時,整個國家掀起了一波海女熱。

時光倒轉到 2002 年,行政院推動的「文創產業發展計畫」剛推出,藝術、設計、文化工作者開始萌芽,深耕採購代理的鄭鈴珠,將累積了近 30 年的經驗付諸品牌夢,與嫻熟箱包製造的岳明磊先生於 2004 年一同創辦了包包品牌「satana」。彼時的臺灣風氣崇尚歐美品牌,儘管懷著品牌夢的工廠不勝枚舉,但多從海外註冊。然而,鄭鈴珠真正的願望是能為臺灣打造一個優質的在地袋包品牌;因此,品牌一開始就在商品上車上一個大大的藍色布標 " Original from Taipei “,大聲的說:我來自臺灣!

新媒體科技未來的發展,似乎也環繞在人與人的關係經營上。周東彥相信科技、藝術與「寂寞經濟」的連結,因寂寞而創生出來的需求,能否透過藝術文化得到緩解?倘若連審美的經驗都能夠不斷地流動,那麼科技還能夠如何縮短人的距離,使得「沉浸」的感受擴大至身旁的人呢?

AI 輔助的各種誘人影像越來越容易製造,卻讓我更加提醒自己,有機會要更多體驗大自然給我們的一切,這是短時間內難以取代的。

藍、白、紅取自法國國旗的三種顏色,電影也依非正式的說法,將三色和法國格言的自由、平等、博愛連結在一起,這種組曲式的拍攝概念,來自於讓奇士勞斯基在西方聲名大噪的波蘭時期電視劇《十誡》。

塵封半世紀,有如日本文學巨匠三島由紀夫生平最後一塊拼圖的紀錄片《三島由紀夫 VS 東大全共鬪》,去年已先後在台港兩地上映,但礙於疫情復燃,戲院全線停業,於香港映期只有短暫兩周。對香港觀眾而言,無論是否熟悉三島由紀夫,認不認同其狂熱至死的愛國論,它顯然有著另外一重意義:於政局劇變、紅線無所不在的香港動盪年代,它是極少數涉及政治議題而能夠公開放映的紀錄片。當我們追憶日本 1969 年的左翼學運及一場過激而和平的文壇大辯論,時過未有境遷,放諸香港社運思潮散碎的 2022 年,到底從三島由紀夫這樣一位切腹殉國的偉大作家身影之中,尚能探問什麼時代的訴求?

2019年,音樂像自來水,龍頭扭開即有。沒人會在家裡放一座水庫,唱片架也從大部分人的生活中退休。我們不再擁有,我們只「存取」。我們不關心水從何來;那些供我們聽到飽的音樂究竟本體為何,從來也沒占據誰的意識。大概只有串流平台的授權合約到期,音樂暫時下架,才稍微造成一點點焦慮。

RUSSIAN-RAPPERS06

2019 年,俄國最大串流平台之一 Yandex Music 付費訂戶達到 170 萬人,跟前一年比翻了幾乎兩倍。加上未付費的用戶,該平台每月使用次數約有兩千萬次。在這類管道的推波助瀾下,熱情的饒舌文化開始在俄國政府及其偏好的美學與價值之外蓬勃發展。新的明星開始出現,探索次音樂類別並打破禁忌。

本屆榮獲新星獎新北精神獎的短片電影《光榮之路》是由導演湯子賢所執導的一部公視學生劇展作品,內容講述在三峽種植檳榔的農戶父親:吳光榮(莊益增 飾)與兒子:吳育賢(阮柏皓 飾)之間動人的互動。

本展以作品、檔案、音像紀錄與訪談追索「跨領域」在臺灣八〇年代藝文發展史的脈絡——臺灣的「跨領域」不是現代性的進程,而是社群的存在狀態與出路。展出五大子題:「前衛與實驗」呈現創作人在西方新藝術形式的啟發下,著手各領域的實驗;「政治與禁忌」呈現思想、身體與創作在解嚴前、後,日趨自由的社會中解封;「翻譯術與混種」呈現國際化與歸國學人的增加,大量翻譯物的出版與思潮演化;「在地、全球化與身份認同」呈現臺灣接軌全球生產鏈後,身份與價值在不同層面上的碰撞;「匯流與前進」以開放的展間設計重塑聚會所氛圍,並規劃系列公眾活動在此發生。

台灣新電影自1982年至1987年由電影工作者發起,該運動發展出獨特美學與論述,改變了其後台灣電影的形式風格,其浪潮在國際影壇更錨定出屬於台灣當代電影的顯著座標,影響影壇鉅深。這個始於對彼時體制僵化、電影缺乏多樣性、商業體系不平等而反動的文化運動,逐漸形成不斷流動、生成和擴延的能量場域,更向外生長成為跨語言、跨文化的有機生態系統,影響了整個華語地區的電影樣貌,包括中國導演賈樟柯和新一代後起之秀如畢贛、張大磊、顧曉剛等人,甚至日本當代知名作者導演是枝裕和和濱口龍介等都可見其影響。

If you build it, he will come.(Field of Dreams)

最野最現代.Wilderness is New Mode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