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聿銘:建造不可能的大膽狂徒
在現代主義風格的均衡、簡約、幾何基礎之上,貝聿銘再加上了大膽的角度與結構。結果,作品的辨識度極高,比他們已退休的創作者更為鮮明。這位創作者甫於 5 月 16 日過世,享嵩壽 102 歲。
在現代主義風格的均衡、簡約、幾何基礎之上,貝聿銘再加上了大膽的角度與結構。結果,作品的辨識度極高,比他們已退休的創作者更為鮮明。這位創作者甫於 5 月 16 日過世,享嵩壽 102 歲。
包浩斯對現代設計及藝術發展影響甚鉅。在中文世界裡,包浩斯常被譯為「包浩斯學院」,創校校長沃爾特·格羅佩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其實刻意在設計校名時迴避「學校」一詞
透過將生命帶進奄奄一息的老屋,讓空間得以繼續被使用,是老屋活化的一種方式。萬屋砌室改建自原日軍步兵第二聯隊官舍群,飛人集社便從此空間的相關歷史去想像可能發生的事件,最終創作出結合偶戲與光影戲的劇碼《吉光片羽》。
丹下先生絕對不是以完美作為這個建築案的目標。不可思議的是,這裡竟然有某種未完成的感覺。因著未完成,所以可以一邊包容著這些噪音而擁有其獨特的完美。這個內部空間穿刺了完美而發散到某處。
在一場演講中,幽默的養老孟司說起發想建造蟲塚的原因:「年紀大了以後,妻子開始跟我討論起未來想要建造什麼樣的墳墓,但我實在不想討論自己的墳墓,因此便想,那好,不如來蓋蟲塚吧!」
「這樣的建築師在歐洲快絕種了,建築師變成政府與商業忠誠的僕人,不再對環境或人付出關心。」裘振宇笑說,田中央團隊的到來,彷如清流般引起各國在地建築師反思;⋯⋯像黃聲遠這樣從土地出發、為生活設計的建築師,他的經驗與眼光是無法輕易移植外地的。
如今全球多處商店大門深掩、辦公室遭棄守、市中心淪為鬼城,自我隔離狀態下的人們無一不和他人保持著社交距離,不禁讓人好奇 COVID-19 會對我們的城市造成何種長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