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有可能」:冰島如何成為古典音樂強國
冰島很晚才引進系統性的樂器製作,對於一個除了電力和魚之外仍然需要進口一切的國家來說,這點不足為奇。今天,你必須「親耳聽證」,才能相信這個國家的音樂生活。愈來愈多冰島音樂家將生活在險惡的火山岩上的挑戰,轉化為繚繞不絕、永恆迴響的前衛音樂。
您的數位閱讀序號權限期間為
冰島很晚才引進系統性的樂器製作,對於一個除了電力和魚之外仍然需要進口一切的國家來說,這點不足為奇。今天,你必須「親耳聽證」,才能相信這個國家的音樂生活。愈來愈多冰島音樂家將生活在險惡的火山岩上的挑戰,轉化為繚繞不絕、永恆迴響的前衛音樂。
《大嘻哈時代2》中,選手的組成相較第一季更加多元廣泛,選手們擅長的技巧與曲風迥異早已不是新聞,來自四面八方的參賽者身分也各異其趣:從未發表過作品的嘻哈素人、大學嘻研社成員、地方饒舌團體成員、廠牌歌手、台商二代、星二代⋯⋯值得一提的是,這屆比賽中也不乏許多現役或前任偶像團體成員,以個人身分參賽並努力地在節目中展現出他們對嘻哈的熱情與理解。
相較之下,桑坦的音樂劇歌曲,每首的音符、旋律線、節奏與合聲,也就是所有元素絕對都是難上加難。但事實上,桑坦的作品需要與戲劇和角色放在一起去理解,對他而言,每首歌曲都是一場戲,歌詞就是角色的台詞,歌曲則是角色的情緒、動機及潛台詞,在演唱一首歌的過程,角色會帶著觀眾隨音符飛翔在戲劇海裡,挖掘更多角色與故事背後的可能。
《This Is Why》出色且真實地捕捉了千禧一代的不安感:如果你在20後半30歲出頭的話,你還能體會它所描述的情緒;而如果你在十幾歲的時候正好就跟著〈Misery Business〉一起吶喊,這一切可能會感覺非常貼切。第二點尤其關鍵。與你的歌迷一起成長並不是件容易的事:音樂人經常被困在他們最紅的作品裡,只能不斷帶來懷舊的經典歌曲,而歌迷們為了可以得到更多同類型歌曲,則會忍受幾首新歌作為回報。你永遠不會說 Paramore 正自在地走向成熟,畢竟他們的特點是焦慮和擔憂,但他們無庸置疑地愈趨成熟。
談起環境音樂的發展,功勞多半歸於布萊恩,但嚴格說來,兩兄弟在這門大師課程上的才學其實不相上下。羅傑在《聲音》以及《阿波羅11號登陸月球》(Apollo: Atmospheres and Soundtracks)專輯內,與哥哥及加拿大音樂製作人丹尼爾.雷諾伊斯(Daniel Lanois)可說是三分天下,除了作曲、編曲,亦提供了他充滿標誌性的琴音與繚繞不絕的空間殘響。
仔細推敲,其實從小席姆茲的《Sometimes I Might Be Introvert》就能聽出 Inflo 的創作元素之廣。歌曲〈Introvert〉與〈I Love You, I Hate You〉分別擁有 SAULT 兩張專輯《11》及《Air》的基因:懷舊電影管弦樂化、靈魂、藍調與饒舌。換言之,Inflo 與他的 SAULT 並非只是一支英倫 R&B 樂團如此簡單,於是節奏藍調只是他的皮毛,一如他的黑人身分;Inflo 不斷地在內化他的音樂創作,觸角亦不斷向外延伸。
大家知道一場好看的室內現場演出,殘響(reverb)是聲音的關鍵嗎?不同場地的表演為什麼聽起來又不一樣?一個具備殘響的音樂場地可稱為「活的音樂場館」,讓音樂有完美的精確度、平衡、音質和音色,並使聲音豐潤美妙。臺北流行音樂中心(北流)於 12 月推出一系列以殘響效果為主題的《北流聲音實驗室——殘響》線上節目,為大家展現塑造聲音空間感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作為一個英搖迷,《The Car》是我最喜愛的北極潑猴專輯。它隱含了過多的失去、迷人的告別,與老派的浪漫,幾乎都與戀人們的故事有關。首波法國黑色電影配樂風格主打〈There’d Better Be A Mirrorball〉,描述一對即將分離戀人之間的情緒鏡射。
愛情串燒是一間料理與社群內容並重的特色串燒店,以主理人 Josh 特殊的觀察,紀錄食物與酒、店內氣氛、以及對於人生及社會的各種隱喻,這是它與眾不同且無法被複製之處。此期的「VERY GOOD MUSIC AND SHOES」為番外篇,交由 Josh 與他的愛情串燒呈現,一起感受炭火、感受愛情、感受人生的搖滾樂。
出生於一個失根的島國,從小到大我們在學校學了一堆與台灣無關的中國歷史,同時接收著美國、日本、韓國流行文化的強勢輸入,再加上兩岸問題與政黨內鬥,不但對自身文化不瞭解也沒共識,更很難形成「文化認同」。因此,從開始創作一路到海外求學,「文化上的我是誰」一直是我深刻關切的問題。
《尋找重複節拍》作品名稱中的「重複節拍」事實上是回應銳舞(Rave)文化在英國的歷史發展脈絡。1992年5月底,倫敦郊外公路旁一場派對集結上萬人,湧進大批舞客造成公路癱瘓,驚動了整個英國社會。當時銳舞文化愈來愈興盛,許多年輕人透過地下電台、公用電話或是私下暗語集結,在搖頭丸的催化下徹夜舞動,蔚為風潮,在媒體的加油添醋報導之下,瞬間成為當時社會治安問題的咎責箭靶。
叉叉樂團是一個奇特的組合,他們不是典型的三件式搖滾樂團,也不隸屬於舞曲團體的範疇。樂團中唯一的女性成員羅密負責主唱與吉他、西姆擔任主唱及貝斯手,傑米主要負責鼓機與合成器。叉叉樂團的音樂不僅吸引了年輕搖滾樂迷的爭相支持,傑米經常以個人名義 Jamie xx 出席 DJ 派對演出,某種程度加速了叉叉樂團的走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