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會超越或取代人類嗎?

先來看比較負面的觀點。當我們說 ChatGPT 勢必或即將取代人類,這通常意味著我們認為 ChatGPT 能夠做到只有人類才能夠做到的事情——是哪些事情呢?人類會吃喝拉撒睡,其他動物也會,所以不是這類生理機能。人類會思考、有語言,團體合作和社會結構由此而生,這才是其他動物多半無法也不曾擁有的。

元宇宙好玩嗎?問問韓國吧

韓國企業 Kakao 娛樂希望能更進一步,因此與手機遊戲公司「網石遊戲」合作,打造了一個名為 Mave 的 K-pop 女團,這個女團僅存在於網路世界,四名虛擬成員與世界各地的真實粉絲互動。Kakao 還推出了元宇宙選秀節目《少女 RE:VERSE》,此節目2月在串流平台上推出第一集,三天觀看次數就突破了100萬。

在元宇宙中尋覓愛情

CC 注意到疫情期間的 VR 用戶數量大幅增加。對於那些待在家裡、有錢有閒的人來說,VR 似乎是一項有吸引力的科技工具、一種擺脫現實世界的平庸和恐怖的簡單方法,並在不冒著吸入有害病毒之風險的情況下,與他人交流。如果還能結識新朋友、與他們談情說愛,甚至來場異國情調的約會?再好不過了。

往何處去? 人類道德增強的潛在問題

尼采認為,人類總是被要求成為某個特定樣貌,以便符合某些特定標準。人類一直囿於某個價值體系,被迫跟隨當時什麼是好、什麼是壞的定義,而這樣的價值體系,無疑是某種壓迫性的權力彰顯。因此,人類應該做的,不是去遵守當代認定的價值,而是去質疑、推翻、甚至超越,如此才能成為超人

道德增強:為何我們需要生物技術幫忙?

「世風日下,人心不古」是句老話,但這幾十年來,不論台灣或國際,總能聽聞到抱怨,整體社會的道德水平似乎不斷地下降,尤其是遇到環境議題時,大家都知道怎麼做是解方,但總是有人不願意做,或者抵抗不了內心貪圖方便的小小欲望。面對這個現象,有學者認為,解決道德衰落的關鍵,並不在我們習以為常的「教育」,而在於生物技術。

「她」是 93 歲胡安妮塔的朋友,也是個機器人

93 歲的艾利克森記得她的 ElliQ 到貨的那天。起初,聽到一個金屬般的聲音向她問候,或是問她是否想知道天氣狀況或一些冷知識,感覺非常奇怪,但她後來習慣了。在某些事情上她已經開始依賴 ElliQ,它很瞭解她。與許多使用者一樣,艾利克森將 ElliQ 稱為「她」,而 ElliQ 聽起來確實有點女性化。

性愛機器人可能沒想像中的糟

這些擔心不無道理,但如同這個專欄也屢屢提到,倫理標準經常隨著科技發展而轉變,這個現象是不是也能套用在性愛機器人上?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反對者的警語是否正在扼殺促發轉變的契機?況且,如果性愛機器人的發展趨勢,目前看起來銳不可檔,那我們是否需要跳脫現有的倫理框架,來看看性愛機器人能不能帶來什麼好處?或者,要怎麼設計才能帶來好處?

韋伯望遠鏡開啟星光黎明之旅

去年 12 月 25 日,一個世代的天文學家的夢想與工作,以有史以來最巨大且昂貴的太空觀測站形式,朝著環繞太陽的軌道升空。由美國航太總署(NASA)、歐洲太空總署(European Space Agency)及加拿大太空總署(Canadian Space Agency)合力打造的韋伯太空望遠鏡(The 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從法屬圭亞那庫魯(Kourou)接近赤道的一座發射基地升空,一柱搖曳升天的火焰與煙霧,在早晨時分開啟了一段百萬公里的旅程。

在零重力飛行中,看見身障太空人的未來

這次飛行由「天文通道」主辦,天文通道是一項旨在讓所有人都可以體驗太空飛行的非營利性計畫。儘管自 1960 年代開始載人太空飛行以來,已有大約 600 人去過太空,但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和其他航太機構,長期以來一直將太空人這個工作限制在人類中的極少數人。NASA 最初只選擇身體健康的白人男性成為太空人,即使後來放寬了標準,他們仍然只選擇符合特定體能要求的人。 這阻礙了許多身障人士進入太空的道路,忽視了身障者在某些情況下可以成為優秀太空人的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