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洗運動:你願意穿內褲一週不洗嗎?

「在我們的社會中,人們普遍用視覺來衡量乾淨的程度:它看起來乾淨嗎?你的白衣服夠白嗎?」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認為一個小污痕弄髒了原本乾淨的衣服,於是決定將整件衣服扔進洗衣籃。這也是商人為何會推出去污劑和增白劑。

復刻好食光:香港冰室與台南飯桌仔

飯桌仔與冰室,都是一座城市中,人們能同時享受自在獨食與人際交流的空間,謝金魚以歷史視角,訴說飯桌仔的前世今生,她說:「台南的飲食史,是古城無可複製的風土人情,當風土人情變了,吃的感覺也不對了。」而 Ricky 以近乎工筆素描描繪冰室的用心,也反映出他認為「冰室是生活的日常、一種習慣,是一處聯繫情感的地方」的鄉愁。

食物的認同與離散:誰是台灣菜 vs.粵菜的全球流動 ——「台味港覺」飛地對談沙龍

端看《蓬萊閣菜譜》,我們見到熟悉的中華料理經典食材,如魚翅、乳鴿、海參、鮑魚等,竟能讓食客任選以川式、廣式、福建式等不同技法來煮食,顯現這些大飯店之所以能在台灣居領導地位,是因為細心思量各方客人的需求與喜好。這不僅展現台灣人口組成多元,更為今日台灣菜「海納百川」的現況埋下伏筆。

城市想像史:烏有、錯位、再對蹠,重新想像一座城邦的方法 「香港來的風」飛地台港對談沙龍

陳冠中以個人經驗為例,說明香港作為「city」的現代城市美學認同,曾經歷轉變。他早年到波士頓,受當地城市美學景觀的影響,回過頭來評價自己成長的香港「粗俗」。在那之後,卻又從外國朋友口中聽到「香港太有趣了,霓虹燈多漂亮,商標多好。」他不禁反思,「異國情調」如何影響一個人去觀看和想像一個城市。

為光音作證:那裡缺少的在那裡補上,到了某一天再遇這個地方——「香港來的風」飛地台港對談沙龍

碎和邊緣化:「我們沒辦法像當時香港歌曲談恩怨情仇這麼廣的內容,粵語的語言和書寫是同時進步,因此我非常羨慕。」對此,潘源良回應,香港這方面創作其實是受台灣流行樂影響,特別是羅大佑──羅大佑的歌曲提醒人們對生存社會的感受和批判,也補上了當時香港流行樂缺失的一塊拼圖。

為盛世備忘:以音樂作為行動,成為一個厲害的普通人——「香港來的風」 飛地台港對談沙龍

由於政治環境轉變,香港和中國兩地流行文化近年愈見交融,也有所折衷。動盪時代,讓許多人渴望從流行文化中尋找容身之地。動盪時代,讓許多人渴望從流行文化中尋找容身之地。迷群(fandom)研究是流行文化重要領域,陳嘉銘指出,其實不單只有歌手創作可以反映社會對抗,歌迷的消費行動本身也是一種呼應,且歌迷們會依照個人經驗,詮釋偶像及作品,生產出獨立的社群文化。

用三倍券,挺藝文

在台灣,藝術家擁有絕對的創作自由,這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藝文團體在台灣生存卻依舊艱辛,來自於社會普遍對藝術領域無感,或是擁有距離感。很多台灣人覺得,接觸藝術文化是吃飽、有閒了以後的事,而不是生活裡的必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