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母土、本土——漢聲與七〇年代的文化翻土
1970年代台灣知識分子和文化青年在外交挫敗中覺醒,成為「現實世代」,亟欲對外展現民族文化的本色與話語權,而青年人內省探索、凝望鄉土的風潮卻擦槍走火,意外捲動一場文化翻土,台灣化的「鄉土」覆蓋復興中華文化的「母土」。
您的數位閱讀序號權限期間為
1970年代台灣知識分子和文化青年在外交挫敗中覺醒,成為「現實世代」,亟欲對外展現民族文化的本色與話語權,而青年人內省探索、凝望鄉土的風潮卻擦槍走火,意外捲動一場文化翻土,台灣化的「鄉土」覆蓋復興中華文化的「母土」。
今年9月在台北市中心開幕的「榕錦時光生活園區」,讓人感受到「一秒到京都」的日式風,多家餐飲知名品牌進駐修繕完的日本官舍,開幕僅短短兩個月就吸引大批遊客,成為網美打卡景點。然而,園區的華麗開幕立刻引發爭議。此處前身「華光社區」10年前還住滿了人,卻因政府提告求償強拆,居民背負龐大債務四散各地。
「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潛行攝影計畫為 2022Mattauw 大地藝術季的「影計畫」,透過長期蹲點的流域拍攝行動,扎根、關懷、省思土地和流域,以及人類社群關係,從鏡頭裡窺探曾文溪流域歷史轉折與時代變遷的多元樣貌。以公路攝影類型延展與轉向,沿著河流向上溯源、向下流動,帶領大家一起看見曾文溪沿岸的人文地景、河道流域、宗教祭典,以及人物肖像,集體書寫出潛行於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
2021年12月30日,跨年前一夜,米崙斷層鑽井研究計畫(Milun fault Drilling and All-inclusive Sensing Project, MiDAS)進入最重要的埋設地底光纖的工程。團隊跨領域的核心成員幾乎到齊,臉上既緊張又興奮的神色,像是傾注家當壓在大樂透等開獎一般。「有訊號了!」隔天第一筆測試光纖訊號傳來,證實光纖暢通。而3天後,東部海域發生芮氏規模6.0地震,光纖準確收到第一筆大地震訊號,象徵台灣地震科學翻開新頁。
坐落在風城市區的小小工坊,有一群社工陪伴心智障礙青年找回生活規律,融入主流社會。孩子在這學習工作技能,社工同時教導他們如何獨立。短短5天的蹲點交流,我們在這看見一條精神病友的復健之路。除了工坊外,協會本身也有獨立的藝術陪伴資源。面對學員因不善表達而不斷積累的複雜思緒,老師準備黏土還有色筆,讓學員在空白的面具上自由上色,心理諮商也同步在創作時展開。一邊動手捏黏土、一邊輕鬆聊聊。
後疫情時代,台灣興起登山熱潮,Instagram、YouTube 上攀登紀錄湧現,隨之增加的山域事故卻令負責搜救的消防單位苦不堪言。除了自行組隊上山,「商業團」成為登山者挑戰進階路線時的選擇,然而,不受任何主管機關規範的台灣商業登山產業,品質參差不齊,成為山域安全隱憂。
以台灣的山區步道來說,如果山友流量較大就需要設置廁所,把污染集中管理、降低對環境的衝擊。因為水源、建材運輸的限制,有的地方可以設置沖水馬桶,有的地方只能用乾式廁所。乾式廁所就像貓砂廁所,只需要木屑或類似的成分,不需要水。
部分國內外的軍事專家見到烏克蘭國土防衛軍的成功案例,將視角轉到同樣受到鄰國威脅的台灣,建議台灣應該吸取經驗,成立自己的「國土防衛部隊」。
航空城自2009年在政府倡議下開始規劃,2011年核定推動,歷經數任地方首長、中央執政輪替,終於在2019年內政部土地徵收審議小組通過各區域使用及徵收面積計畫。其中,因擴建第三跑道需徵收機場北側土地,也於2021年正式開始區段徵收與前置工程作業。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認為鰻魚的初始來自於泥漿,這是他的實證研究當中,給了後代的人們這樣「明確」的答案。的確濁水溪流域滋養台灣大半,具有特色的黑泥也獨冠全台。但如何瞭解濁水溪口獨特的海洋生活,不論是做了一輩子、或新進的捕鰻人,還是要去理解濁水溪溪口鰻魚的身世與繁衍,這兩者同時顯現於黑泥之外的當代溪口海域的生態與環境。
走訪台灣山林,除了會看到「禁止亂丟垃圾」這種隨處可見的警語,可能還會看過更厲害的「無痕山林」,這是源於美國1980年代的教育推廣運動,台灣林務局2006年也發起《無痕山林宣言》,目的都是降低人類活動對於環境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