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作家_李明璁

屏東中央市場的摩登體驗

位於屏東市中心的中央市場,原址其實是屏東省立醫院,因為 1955 年一場意外大火而導致遷院,改建成「現代化市場」。如今雖也超過一甲子歷史了,仍可從它的環形建築本體,與周邊延伸的四個挑高商場,遙想當年氣派豪華的摩登感。

專欄作家_李明璁

忠貞市場裡的東南亞聯合國

早期許多來自滇緬地區的眷村居民本身就信奉伊斯蘭教,因此籌款在眷村旁邊蓋了這棟素雅美麗的清真寺。如今,龍岡清真寺也服務桃園市內大量的印尼移工。你可以看到很多騎著電動自行車的移工,從鄰近工業區來這裡做禮拜。我看著整齊停在清真寺旁、宛如迷你版變形金剛、七彩繽紛的改造電動車,我知道對這些年輕移工來說,它們不只是代步工具,更期待藉此展現,苦勞生活裡自己仍想擁有的一點自由個性感。

專欄作家_李明璁

肉食樂園裡的虔誠祭拜

走出場外,嘉義市眾所皆知是雞肉飯的激戰區,每家名店特色不同、各有粉絲。但我的好奇反倒驅使自己試試街邊小攤(顧客滿是在地居民而幾無遊客),畢竟能在這美食樂園邊,屹立不搖三十載,肯定不是普通味道。果不其然,一碗便宜的雞肉飯,竟如此肉嫩飯香。我回想年少時初訪嘉義,也就是被類似這樣「一碗入魂」驚豔不已,回到台北再也難忘。

專欄作家_李明璁

米食好味的傳承與創新

新化舊名大目降,是西拉雅原住民語 Tavocan 的音譯,意思是「山林之地」。這個小城鎮位於進入山區的交通要道,很早就是整個大台南周邊村落食物與生活用品的集散中心。新化市街從日治時期就相當繁榮,無論是老街上精緻又壯觀的裝飾藝術(art deco)樣式建築,或從新化市場向外延伸的各類攤頭和商家,都充滿強烈的地方特色。

專欄作家_李明璁

蜿蜒山路上的直送菜車

我們以為的菜市場,就是一個在固定地方進行買賣的場所,但其實,因應偏鄉角落的特殊需求,台灣有些山區會有所謂的「菜車」,沿著蜿蜒山路上下穿梭,甚至直送行動不便的老人家門口,宛如一個便捷的行動小超市。

專欄作家_李明璁

島民的自信海味

如果說澎湖的夜,總是屬於海鮮和啤酒,隔天早餐,最適合用來醒酒的清爽美食,我覺得就是在地著名的稜角絲瓜。無論是加了薑絲煮湯,還是清炒來配粥,鮮脆甜美,足以讓一天的開始,就充滿幸福感。

專欄作家_李明璁

日以繼夜的海味人生

凌晨一時許,琳瑯滿目的漁獲,壯觀排列在一整條街的碎冰上,燈光下各色鱗片閃爍奇幻貴氣。這裡毫不客氣的舞台滿開,狂野到近乎兇悍的節奏,甚至會令初來乍到者有點膽怯。但試著放慢腳步、細心慢感後,會發現各攤商都有著自己擅長處理與販售的海鮮類別。

專欄作家_李明璁

喝下一口職人魂

如果要我用一個成語來形容台南,大概就是「游刃有餘」吧。在不同現場裡的職人,都有這般態度,努力但又不過度用力,厲害而內斂。許多人會深刻喜歡上台南,絕不是因為當地政府和店家,媚俗地製造出一個又一個膚淺的觀光話題。相反的,就算只是一碗湯、一杯茶,職人魂都要精巧地傳承下來,同時也讓生活有個百年安適的靜好節奏,這樣就好。

市場的女力:從豬肉販到野菜攤

我很快發現這個豬肉攤,像是一個家族化的小公司,且母系社會的氣味濃厚。從分工、傳承到接班,大家長洪媽媽扮演著慈祥又嚴厲的主帥角色。而原本生活在台北、每天搭捷運上班的大媳婦,自從嫁到這裡、披上圍巾拿起大刀,如今也有了撐起攤位的大將之風。

專欄作家_李明璁

市場一角,追憶似水年華

五十年前,先生從新埔移居竹東,相識相戀,決定共度一生的他們,來到這同一個攝影棚,拍下了結婚照。我一邊感動聽著故事、一邊細細看著攝影棚裡保存良好的古老物件。我不禁想到自己的爸媽,彷彿窺見他們結婚時、難得盛裝拍照的現場。那時候,爸爸從苗栗北上謀職,和媽媽相識於新光紡織廠的生產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