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爾森隕擊坑的多重薄岩層Layers in Mars’ Danielson Crater

這張照片由火星偵察軌道衛星拍下,呈現了丹尼爾森隕擊坑的沉積岩和沙丘,該隕擊坑位於火星阿拉伯台地(Arabia Terra)的西南側,直徑約67公里。
這些岩石在數百萬、數十億年前形成,當時鬆散的沉積物一層一層的沉澱到坑底,並黏合在一起。經過漫長的歲月,更堅硬、抗蝕能力較強的岩層像階梯一樣向外凸出。在這些階梯上,風吹散了沙子,產生了像斑馬紋的圖案。

科柏洛斯槽溝的滑坡Cerberus Fossae

科柏洛斯槽溝是火星上數條狹長的裂隙,將火山平原一路切割到盾狀火山:埃律西昂山(Elysium Mons)東側。火星上的陡坡經常產生滑坡(也被稱作「崩壞作用」)。在這張照片中,能觀察到兩種地質作用的證據。首先,斜坡上淺藍色的巨石似乎來自於靠近斷面頂部的基岩層(也是淺藍色)。第二,深色的細線是反覆出現的斜坡線,可能也是由崩壞作用引起,但由更細的物質組成。

在零重力飛行中,看見身障太空人的未來

這次飛行由「天文通道」主辦,天文通道是一項旨在讓所有人都可以體驗太空飛行的非營利性計畫。儘管自 1960 年代開始載人太空飛行以來,已有大約 600 人去過太空,但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和其他航太機構,長期以來一直將太空人這個工作限制在人類中的極少數人。NASA 最初只選擇身體健康的白人男性成為太空人,即使後來放寬了標準,他們仍然只選擇符合特定體能要求的人。 這阻礙了許多身障人士進入太空的道路,忽視了身障者在某些情況下可以成為優秀太空人的論點。

「晃眼間,百無聊賴成了壯闊之美」:薩曼塔・克里斯托福雷蒂談太空生活

她在太空站的時光總是充滿驚奇:從全方位觀賞 2,000 公里外的地球、在黎明時分目睹渲染得又藍又紅的世界、俯瞰氣旋肆虐大地,彷彿一張張訴說「無聲力量」的照片。 有空時,她會欣賞納米比亞沙漠、靛藍又如同翡翠的加勒比海,以及杳無人煙的環礁,她形容自己的雙眼是如何「受壯麗之美洗禮,並沉浸於繁星的光輝之中」。

NASA_cover

NASA – Past and Present Dreams of the Future 每一艘火箭都是實用設計的典範——封面攝影師 班尼迪克‧雷德羅夫

世界上沒有其他組織比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更進步、更激動人心了。班尼迪克‧雷德羅夫認為,此偉大的組織不斷地持續前進尋求答案,然後問更多的問題,不僅探索宇宙,而且關照我們的星球——這樣的景仰心情使他自九年前開始此拍攝計畫,將大型太空艙呈現在我們眼前,一同仰望未來。

1960 年代,地球人的太空幻想

1960 年代是個瘋狂的年代,美蘇強權爭霸從陸地轉移到太空,人們無不黏在電視機前目睹這場瘋狂競賽。到了今天,地球人的太空探索一直是科幻電影和時裝設計師的創作靈感,隨著時代推進,地球人的造型也經歷了一場隨科技演進的幻想之旅,如果有一天人類真有能力漫遊星際,他們會穿什麼樣的衣服出發呢?

我們都是太空旅行者——麥克‧馬西米諾

被 NASA 拒絕三次之後,才終於通過最後階段太空人甄選的麥克‧馬西米諾,在他的最新中文著作《我要上太空》中寫道,「每一個上太空的人、每一個有機會在下一個轉角窺探的人,都有可能協助改變我們的觀點、改變我們與地球的關係、改變我們對自身在宇宙中地位的理解。

死星相撞,解開宇宙奧秘線索

我們稱之為千倍新星(kilonova)的恆星撞擊事件擾動了宇宙,這起案件發生在距離我們 1 億 3,000 萬光年的長蛇座南部地帶,撞擊迸發的火花在全宇宙四射。在 8 月 17 日,撞擊事件觸動了太空和地球的感測器,也讓設計來研究宇宙絲狀結構間時空漣漪的天線鳴聲大作。天文學家們爭先恐後地湊上望遠鏡,希望能藉機找到一起關於宇宙古老大謎團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