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聊經濟
「因為花了太多時間在家,我們為居家空間投資了更多的錢,」市調機構 NDP 集團零售分析主任馬修.柯恩(Marshal Cohen)表示。「而我們花錢購買的東西,都是為了能讓自己忙起來。」
即便閒聊可能讓人覺得痛苦,不閒聊也會讓我們覺得自己很糟糕,彷彿我們對於生活一竅不通、無法和群體中的一員交流,擔心自己會被踢出社會、被遺棄在外孤獨腐爛,獨自付線上串流平台月費,找不到人共享帳號。
每當科技發生問題,我們總是第一時間責怪與追究工程師和設計師,說他們沒有考慮使用者的身心健康,或不斷地告訴(未來的)工程師與設計師要負起責任。然而話說回來,作為使用者的我們,是否應該花一些時間,確實地瞭解和嘗試各種科技產品的設定,以及相關後果?
布列妮教授和團隊將發現的結果發表於《科學》期刊(Science),並指出多數空氣中的塑膠都來自衣服纖維裂解而成的碎片。她更表示,對於團隊意外發現的結果,其實外界不應該感到驚訝,畢竟,光是2018年一年,全球就製造了大約3億多噸的塑膠。「有一件事情是明確的,我們正在呼吸進微塑膠,這並不是件好事。」
我們常常可以聽到經濟學有「帝國」之說,一下入侵社會學、一下又入侵心理學,或是經濟學家們又跨領域搶了別人的飯碗。如果我們把最近幾十年來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名單攤開來一一仔細檢視,會發現有許多不同領域的人得到了這個獎項,這都說明了經濟學與其他領域的廣泛結合。
當機器能做、會做的事情愈來愈多,社會大眾的各種擔心也隨之增長。這些擔心主要可以分為兩類:第一種稱為「去技能化」(deskilling),第二種則是「取而代之」(substitution)。這期主要談談前者。
鑑於過去那些難忘的科技錯誤,尤其是距離現今不久的原子武器與核電災難,人們開始把科技與倫理放在一起談論,強調科技的發展需要倫理的引導——科技只是「手段」,只有倫理才能告訴我們「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