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聊經濟
「因為花了太多時間在家,我們為居家空間投資了更多的錢,」市調機構 NDP 集團零售分析主任馬修.柯恩(Marshal Cohen)表示。「而我們花錢購買的東西,都是為了能讓自己忙起來。」
我們常常可以聽到經濟學有「帝國」之說,一下入侵社會學、一下又入侵心理學,或是經濟學家們又跨領域搶了別人的飯碗。如果我們把最近幾十年來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名單攤開來一一仔細檢視,會發現有許多不同領域的人得到了這個獎項,這都說明了經濟學與其他領域的廣泛結合。
進入 20 世紀後,科學家們開始思考一個問題:帶動科學發展的動力是什麼?以此為開端,科學家與科學哲學家們開始用不同的理論來說明科學是如何進展的。其中,孔恩在他的著作《科學革命的結構》中提出了「典範轉移」一說。
真正讓中國政府蛋疼並加以管制的,並不是對政策或政府的批評言論(或許某種程度上這些都是人盡皆知的事情了,管制他們沒什麼額外的好處),而是有可能進一步促成示威的集體行動言論。在此他們搶下了公共討論與共有知識的第一個灘頭堡。
在正午的烈日中,我們移動到公車的起點站,恰好看見要搭的那一路公車停在站牌附近的路邊。我們敲了敲車門,司機才從手機前移開視線,向我們比了「二」、「三」的手勢。我們意會許久才弄懂這是指 23 分發車的意思,現在還有五分鐘。反正不是太久,我們便走到站牌附近的遮陽棚稍候。五分鐘後,那班車拋下了在站牌等候的我們直接離開了。
「我們創立 Robinhood 不是為了讓有錢人變得更有錢,」巴特在 2016 年接受《金融時報》訪問時曾說,「我們的任務是要幫助每一個人,我們剩下的這些人(呼應佔領華爾街運動口號:「我們是剩下的 99%」)。」
物律,可以補足這個漏洞。它比他律有效,卻不像法律這麼強硬。它比法律容易達成,卻不像他律可以輕易忽略。如果我們希望保留現代社會珍視的自由與民主,但仍能確保公眾不致自行其是導致社會四分五裂,物律可能是我們應當探索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