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會被偏好的疫苗資訊影響?AZ、BNT、莫德納之外的選擇
2020年 COVID-19 疫苗剛剛上路,許多人都還在觀望疫苗到底是不是有效、副作用如何⋯⋯那時,每個人都能信手拈來一些「數據」——輝瑞和莫德納防護力達95%,比 AZ 疫苗的74%還要好⋯⋯等等。不過,這些漫天飛舞的數據和資訊,到底如何影響人們心裡對於疫苗的想法呢?
您的數位閱讀序號權限期間為
2020年 COVID-19 疫苗剛剛上路,許多人都還在觀望疫苗到底是不是有效、副作用如何⋯⋯那時,每個人都能信手拈來一些「數據」——輝瑞和莫德納防護力達95%,比 AZ 疫苗的74%還要好⋯⋯等等。不過,這些漫天飛舞的數據和資訊,到底如何影響人們心裡對於疫苗的想法呢?
在鄰近新年的某一晚,醫生終於還是從病房裡走出來,通告病房外王董事長的家人:老爺已經駕鶴西歸了。但還等不及開始傷心,兩個兒子中的老大便直接走到王董生前最信任的大總管面前,說:「哼,現在總可以告訴我們,老爸的遺產到底要怎麼分了吧?」
去年 12 月 25 日,一個世代的天文學家的夢想與工作,以有史以來最巨大且昂貴的太空觀測站形式,朝著環繞太陽的軌道升空。由美國航太總署(NASA)、歐洲太空總署(European Space Agency)及加拿大太空總署(Canadian Space Agency)合力打造的韋伯太空望遠鏡(The 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從法屬圭亞那庫魯(Kourou)接近赤道的一座發射基地升空,一柱搖曳升天的火焰與煙霧,在早晨時分開啟了一段百萬公里的旅程。
在現代的實證研究中,都非常講究因果關係的成立與否。不過在此之前,到底什麼是因果關係呢?這個問題在哲學上有一些討論;但在科學哲學以及自然科學界中,有一個類型的因果關係是許多人都能接受的:「在其他條件不變下 (ceteris paribus)」。
人們支付金錢購買勞務或物品所累積的資訊,可以完整且描繪出這個人的形象,這一點只要翻翻每個人皮夾中、手機裡的發票就知道了,你和哪些人吃了大餐、去了哪裡玩樂、購買了什麼樣的商品,甚至有哪些其他人所不知道的祕密或愛好,都能一一釐清,更重要的是,不同於網路世界能匿名的特性,每一筆金錢交易都可以輕易地指向特定人選,幾乎沒有方法可以完全隱藏。
從台灣去年發行的振興三倍券來看,行政院在今年 7 月提出的報告中,用數位券的每人平均使用金額,乘上領用人數,算出三倍券約刺激了 1,349 億新台幣的消費。然而,這樣的算法非常不精確。政府如果要發錢,要不就是有歲入盈餘──這在現代國家幾乎不可能,要不就是向未來借錢來發。向未來借的錢誰要還呢?其實就是未來的我們這些好國好民要繳稅還錢。
影響更大的,或許還是學生來自怎樣的家庭。雀蒂等人也有使用美國的財稅資料,檢視了美國大學的家庭背景代間傳遞現象。他們的主要發現,是各不同大學之間會明顯地依照家庭背景「分層」,也就是有錢人家的小孩主要集中在特定的幾間學校。
該家具零售商表示,這項服務將會減少浪費、提升永續性,這是為環保所盡的一份心力。今年 1 月底,宜家告訴《金融時報》,它也正在考慮提供範圍更廣的家具配件,協助人們維修產品。
但,宜家需要為它的環保形象做更多事嗎?長久以來,宜家因其對環境造成衝擊備受批評,為製造其以不耐用著稱的家具,它耗費了大量資源。
疫情期間,許多貨物的全球短缺現象,暴露了我們過度依賴準時化生產,但過去一年的動盪,讓削減庫存的價值受到動搖,同時又重新引起相關討論,擔憂某些行業過度削減庫存,反而易受到時局毀滅性破壞
什麼時候人們的信念會更容易被陰謀論影響呢?研究發現,在情況相對比較撲朔迷離的時候,陰謀論的效果就會變得更強。這個結果直觀上很容易理解:要是資訊很容易解讀,能夠搞鬼的空間就會更小,就算真的能想出什麼陰謀論,也沒辦法偏離事實太遠。然而,要是資訊詮釋困難,容許各種不同陰謀論的空間也就變大了。
疫苗市場未來會否仍是個投機產業,取決於疫苗是能一勞永逸(如麻疹疫苗),或須要定期接種(如流感)。無論如何,可以確定的是,接下來的日子裡將有一大筆肥水待撈。
通常執政者可能會擔心過路費調漲之後民怨四起,下次選舉就只能捲鋪蓋走人,因此比較不會在選舉年調漲過路費,但芬克斯坦發現,在引進 ETC 之後,政府反而不怕在選舉年漲過路費——反正沒人會發現,我們愛怎麼漲就怎麼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