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手博物館的概念始於 2006 年,葛羅比斯克和維斯蒂卡在薩格勒布沙龍雙年展(Zagreb Salon)中展出的一個臨時計劃。首批展品來自於他們的友人,但展覽結束後,這對情侶開始接到電子郵件和電話,邀請他們在全球各地展示這件作品。很快地,兩人就在加州一家畫廊和一家土耳其購物中心等場地舉辦了快閃展覽,並在各地募集更多物件。當他們在墨西哥城展示作品時,他們收到了數百件物品和故事。

空氣稀薄的高山營地,聲音的傳速像箭一樣,咻一下就從這頂帳篷射到了下一頂,僵死在睡袋裡的隊員心一凜,腦袋空空地把營燈轉開、頭燈點亮,穿起保暖衣物拿著吃飯道具到領隊的帳篷前集合,瑟縮在寒夜裡等著一杯熱水,等一個告訴自己即將醒來的時刻。

海女最初是基於需求而誕生的職業,因此許多人在達到退休年齡後仍然會繼續工作,在韓國經濟多元化、國家日益繁榮的情況下,她們並沒有預想這項技藝會在未來持續存在。但在 2016 年,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濟州海女列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冊時,整個國家掀起了一波海女熱。

時光倒轉到 2002 年,行政院推動的「文創產業發展計畫」剛推出,藝術、設計、文化工作者開始萌芽,深耕採購代理的鄭鈴珠,將累積了近 30 年的經驗付諸品牌夢,與嫻熟箱包製造的岳明磊先生於 2004 年一同創辦了包包品牌「satana」。彼時的臺灣風氣崇尚歐美品牌,儘管懷著品牌夢的工廠不勝枚舉,但多從海外註冊。然而,鄭鈴珠真正的願望是能為臺灣打造一個優質的在地袋包品牌;因此,品牌一開始就在商品上車上一個大大的藍色布標 " Original from Taipei “,大聲的說:我來自臺灣!

新媒體科技未來的發展,似乎也環繞在人與人的關係經營上。周東彥相信科技、藝術與「寂寞經濟」的連結,因寂寞而創生出來的需求,能否透過藝術文化得到緩解?倘若連審美的經驗都能夠不斷地流動,那麼科技還能夠如何縮短人的距離,使得「沉浸」的感受擴大至身旁的人呢?

AI 輔助的各種誘人影像越來越容易製造,卻讓我更加提醒自己,有機會要更多體驗大自然給我們的一切,這是短時間內難以取代的。

首張專輯發行後,她與冰島交響樂團共演,以古典風格重新演繹她的作品。早在 15 歲時,她就曾以大提琴手的身分在冰島交響樂團的演出中獨奏,如今她是冰島無人不知的明星歌手了。

「出國看音樂祭」說起來簡單,實際執行上卻有一堆需要克服的問題,例如在演出名單公佈前門票便銷售一空,更不用說還得賭上人品看能不能夠看見心儀的樂團了;當地住宿不只要提前大半年預約,價格或許還是平常的三倍;令人眼花撩亂的交通方式,往往成為壓倒駱駝最後一根稻草。

細膩促成了淺堤創作中的堅毅能量,在逆境中傳遞來自南國獨具的溫暖,療癒並撫慰人心,身為樂團主要詞曲創作者依玲,這次更透過樂團與 Dr.Martens馬汀品牌合作的短片,分享樂團成員不為人知、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正是這些小事構成了現在的淺堤,更構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

以岩井俊二的作品水準來說,《你好,之華》則完全是一場美學災難,感覺就像一家風格獨特的日本麵店,為了擴張海外市場,而推出工廠量產的即食湯頭和麵條,精緻的仿日式包裝,裡面卻是滿滿的、經過商業計算的味精配方。相比之下,名義上是重拍,實際上是災後重建,將細節逐一重新烹煮、以人手修正的《最後的情書》,算是岩井俊二貨真價實的風格回歸。

本展以作品、檔案、音像紀錄與訪談追索「跨領域」在臺灣八〇年代藝文發展史的脈絡——臺灣的「跨領域」不是現代性的進程,而是社群的存在狀態與出路。展出五大子題:「前衛與實驗」呈現創作人在西方新藝術形式的啟發下,著手各領域的實驗;「政治與禁忌」呈現思想、身體與創作在解嚴前、後,日趨自由的社會中解封;「翻譯術與混種」呈現國際化與歸國學人的增加,大量翻譯物的出版與思潮演化;「在地、全球化與身份認同」呈現臺灣接軌全球生產鏈後,身份與價值在不同層面上的碰撞;「匯流與前進」以開放的展間設計重塑聚會所氛圍,並規劃系列公眾活動在此發生。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鏡像・映像:80 後的當代影像藝術」,是由「鏡像世界」、「映像人間」兩個主題展所構成的慶祝開館週年特展;部分展場空間暗藏鏡面設計,觀眾若不經意地一瞥,鏡子隨即映出自己的視線,同時反照出作品,這幢歷史悠久的建築彷彿是一座巨型影像裝置。

在陽光斜入的窗邊,桌上簡單擺放筆袋、散落出的幾枝筆,一頁一頁翻閱著筆記。灑落在皮革製品的光影,也閃動在記憶裡磨練靈光的一刻,腦海裡充滿戲劇張力的思索與對話,濃縮在相聲瓦舍創辦人馮翊綱先生的筆記裡,互相映照一生的閱歷與熱愛的技藝。

If you build it, he will come.(Field of Dreams)

最野最現代.Wilderness is New Mode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