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偷愛畫之謎

任何一件藝術品若屢屢遭竊,確實都是件稀奇、甚至神祕的事。是不是這幅畫的筆觸中隱含了什麼寶藏線索、或暗號密碼?又會不會是受到某些崇拜哈爾斯(又或崇拜啤酒)的狂熱組織覬覦?

Ďaleké divadlo:疫情時代的東歐線上藝術節

在他們這段創作生涯中,最珍貴的經驗莫過於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創作者合作,但無法見面、整天在家用視訊軟體 ZOOM 溝通,使得他們偶有脫離現實之感。於是透過這次藝術節,他們紛紛以自己的方式去回應——「現實」(reality)與人類溝通究竟是什麼。

生物科技藝術展「虛幻生命:混種、轉殖與創生」大膽翻轉藝術的想像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推出「虛幻生命:混種、轉殖與創生」展覽,邀請國立清華大學藝術學院教授邱誌勇擔任策展人,提出「藝術—科學—科技」的跨界想像、生物科技發展下的道德辯證、人類與物種共存的課題,以及數位科技創新應用的觀察與反思。C-LAB也攜手清華大學藝術學院,期盼連結國內外學界與民間相關的生物藝術實驗室,展現當前臺灣生物藝術在文化實驗中的發展現況。

「只能成為自己想成為的自己」——台灣次文化創作者小肆與DISK對談

「反叛形象」、「獨立精神」似乎是存在於Dr. Martens與次文化族群之間的默契,讓街頭場景中總是能看見Dr. Martens的身影,這次邀請台灣小誌(Zine)長老級人物——小肆與隸屬Flow Down團隊的塗鴉藝術家——DISK為Dr. Martens的經典鞋款打造獨一無二的專屬新貌,並一同談談彼此對於台灣次文化環境的自我認知。

羅伯·勒帕吉與機器神《887》劇場大師的回憶解碼

在《887》這齣戲裡觀眾將看見勒帕吉記憶中的諸多人物,死人得以復生;不在場的人事物因主角對其的注意而重新在場;歷史事件得到即時性的再現,而勒帕吉有時與觀眾說話,有時則也成為回憶裡的一個影像。在多重時間感切換之間,我們真切地感覺到回憶影像與現在影像是疊加的,任何存在都是這樣的疊加之產物。

我生命中特定的人cover

「我的畫是獻給我生命中特定的人」—— 專訪插畫家 克里斯蒂娜‧達拉

「我的作品,大多是獻給我生命中特定的人們」克里斯蒂娜‧達拉(Cristina Daura)說,「但他們未必知道。」克里斯蒂娜的作品看似超現實,但靈感卻來自生活周遭的人事物,她運用特定顏色、連續圖像來創作具有鬆散故事情節及清晰線條的插圖,儘管作品看似大膽而混亂,卻也能從中看到秩序、對稱感,促使觀者進入她想像的世界 ……

「意識邊界」裡的圖像與形式問題

二件作品強調「形式的變形」而非「物件的完形」(Gestalt,又作格式塔),這讓數位網路時代的我們清楚地意識到——在形式的感知上,我們已慢慢離開「形式追隨功能」這個自 1930 年代以降思考空間與造型的主導性原則。「形式追隨功能」意味著「功能先於形式」,這是一種物件導向的思維:物件與對象的性質決定了物件的形式。

〈免責聲明〉:如何透過遠距參演想像一個伊朗家庭的日常?

納基斯有時會不清楚這道料理接下來的步驟,還得打電話問母親;或是她會擱著正在泡的米不管,對著螢幕滔滔不絕地說起她在伊朗的家人。最啟人疑竇的,莫過於這位主廚以十分不尋常的頻率不斷地問觀眾:「你們都還享受嗎?」然後她抓著下廚的縫隙不斷誇張地道歉,說這本來應該是一堂烹飪課,但其實她想談的是:「戰爭意味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