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愛噁心的特攝戰士們——專訪藝術家牛木匡憲

原本不過是用來自省的畫畫練習,藝術家牛木匡憲卻無法自拔、日復一日提起畫筆,造就了一系列怪誕的「每日訪客」。每個「人」的五官玩起捉迷藏,彷彿各自擁有一副摩登大聖吸覆頭部的詭異面具。點開另一帳號 ,只見特攝戰士們輪番華麗登場,為了先亮出名號而恣意起舞,眼花繚亂的制服與自創的招牌動作可能是擊退敵人的重要手段,或是牛木匡憲用獨特的幽默讓現代人遠離災厄頻仍的喧囂。

非遊記:關於弱勢聲音,不懂或是不想懂?讓我唱給你聽

「非遊記」是一場穿越時間與空間、超越橫向縱向的「非官方」遊記。要怎麼在顧及各自文化脈絡的情況下,既不過度嚴肅僵硬,又能使主流敘事之外的不同聲音互相發生關係,是策展人鍾適芳之獨特所在。基本上,此次展覽呈現出的是一種研究數個文化領域的資深研究/創作者的狀態,即一種「認真的輕鬆」。這種視角的培養是來自於她多年以來對各地原民藝術與生活的關心,和在聲音製作上的經驗。

九〇年代的插座、零食、貼紙,與有朝一日要擁有的土星主機——插畫家史蒂芬・莫里斯・格拉漢姆

史蒂芬・莫里斯・格拉漢姆的插畫線條大膽、色彩繽紛,且總是讓人會心一笑。上班偷畫畫、甚至畫到被解僱的他,原本不知道未來該何去何從,而畫畫逐漸成為表達情緒的出口。史蒂芬的創作靈感來自科技、社群軟體、二手書以及他的最愛:電動。在一系列插畫中,處處可見史蒂芬對遊戲的熱愛。

為擴增實境時代的技術性行動者造像

電腦數位合成影像與「連續但仿造」及「在場卻不連續」這兩種現實效應不同,對馬諾維奇來說,它特殊之處,就在於創造出現實中不存在的、虛擬現實中的運動影像。在這個意義下,「(虛擬現實)空間」與「世界」取代了「螢幕」,觀眾被「鑲嵌」到數位合成影像製造的世界之中。

從 80 年代到自拍世代,當代影像如何重塑「景觀」—專訪「鏡像・映像」展覽策展人邱誌勇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鏡像・映像:80 後的當代影像藝術」,是由「鏡像世界」、「映像人間」兩個主題展所構成的慶祝開館週年特展;部分展場空間暗藏鏡面設計,觀眾若不經意地一瞥,鏡子隨即映出自己的視線,同時反照出作品,這幢歷史悠久的建築彷彿是一座巨型影像裝置。

每個人都在經歷這個世界——專訪漫畫家 安娜・海菲施

2020年獲得最佳德國漫畫家獎的漫畫家安娜・海菲施在她的第一本漫畫書《Von Spatz》裡頭,將華特・迪士尼描繪成一隻鳥、插畫家托米・溫格爾(Tomi Ungerer)化身一隻老鼠,漫畫家索爾・斯坦伯格(Saul Steinberg)則是一隻貓,但沒有誰是誰的晚餐,他們都待在有畫廊、工作室、熱狗攤與企鵝泳池的復健中心,因為作為藝術家,他們身心俱疲。

數位藝術、虛擬IP的無限發展與未知

在 web1.0 的時代,任何人都能夠連上網路,都可以無限複製這些內容,使得數位創作被降低了唯一性,進而降低了本身的價值。而到了 web2.0,人們大量透過中心化的平台交流、群聚、創造,但所產出的價值主要還是掌握在中心化的社交平台之上。而 web3.0 區塊鏈及 NFT 的發展正是讓每一個數位資產的唯一性得到了確立,並真正能回歸鏈結到創作者本身,也因此讓數位藝術及虛擬 IP 產生了無限的發展可能。

圖畫裡的城市風景:藝術家眼中的街道空間與建築

藝術家在描繪城市的時候往往帶著一些自由,許多創作者並不見得想要如實重現眼前所見,反而嘗試將其主觀的感受透過畫筆,轉換成為更加觸動人心的畫面。難怪從古至今以來各式各樣的「城市畫」總是能擄獲眾人的目光,觀者在畫中尋找熟悉的場景,想像自己身在其中散步閒逛,不知不覺便深陷其中。究竟城市畫具有什麼樣的迷人之處?

上世紀的青年藝術家都做什麼消遣?——洪瑞麟與他的大稻埕

以「礦工畫家」聞名的洪瑞麟,是早慧的繪畫天才,1912 年生於當時文人志士鼎沸的大稻埕,8 歲時進入位於六館街、以人道主義為旨教育失學兒童的稻江義塾,他很快地展現出繪畫天賦,從 12 歲 時的速寫〈米開朗基羅素描摹寫〉、〈米勒素描摹寫〉可見一二。其後,洪瑞麟更慕石川欽一郎之名,進入由倪蔣懷設立的臺灣洋畫自由研究所(後更名為臺灣繪畫研究所),接觸西洋畫技法,少年洪瑞麟在此結識了臺灣美術史中群星般的藝術家一行人,包含陳植棋、藍蔭鼎、陳英聲、陳德旺、張萬傳等。在當年藝術、文化、社會運動風起的大稻埕,18 歲少年洪瑞麟立定成為畫家的志向。

全神貫注於享受需求的慾望:吳梓寧的《捕蠅草人改造計畫 01》

在《捕蠅草》展間牆上引述了達爾文描述捕蠅草的話:「這植物,俗稱『維納斯的捕蠅陷阱』,它快速且有力的運動,是這世上最美好的事物之一。」對藝術家來說,她希望透過《捕蠅草》這件作品,提出一種「後維納斯身體」的概念,這個身體可以設置陷阱來獵捕慾望。或者更清楚地說,「捕蠅草人」這種後維納斯身體的設想,是一種慾望獵捕的機器。如果是這樣,維納斯式的身體到底具有什麼特質?捕獲慾望又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藝術家會構思能夠捕獲慾望的機器呢?

四把椅子劇團《好事清單》,那些沒有寫在清單上的事

《好事清單》(Every Brilliant Thing)是英國劇作家鄧肯‧麥克米蘭(Duncan Macmillan)和喜劇演員強尼‧唐納(Johnny Donahoe)共同發展與創作的獨角戲,形式單純,由一位敘事者向觀眾訴說他自年幼時開始,為了說服曾多次試圖自殺的母親,世上還有許多值得人活著的事物,而逐漸列出「好事清單」的過程。這次由四把椅子劇團將劇本改寫,形塑成專屬於台灣地域性與記憶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