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韌可觸的編織藝術:安妮·亞伯斯與其創作

…… 編織的過程觸發亞伯斯對媒材理論的好奇,開啟她對編織世界的想像視野。織布機如人的頭腦,編織等同於組織思路的過程,而編織者在操作時思考的不是平面,而是立體結構。一條放入一條,一層加上一層,那緩慢耗時的創作時程,賦予編織者與機器、媒材對話,內容談的永遠是「如何建構」。

莎士比亞並不曉得三明三暗:一個劇場即生活的時代

十六、十七世紀的劇場是個龍蛇雜處、且十分熱鬧的地方,比起冠冕堂皇的國家劇院,其氣氛可能更像國賓長春或西門電影院;從上流階級、知識份子、文青,到普羅大眾,都可能在那裡約會、相聚、與娛樂。其熱鬧的程度,甚至讓當時英國皇室為了避免戲劇現場引起的騷動破壞城市治安,所以從伊莉莎白女王時代起,明文規定所有劇團都必須領有來自官方的營業執照,才能上演劇目。

逆向再造—— 專訪插畫家 玉承哲

自童年時期接觸到日本動畫,插畫家玉承哲把動畫人物解構並重新組織成獨特的數位向量圖,接著把數位圖像再造成實體藝術作品。而充滿角色面孔特寫、省略背景的畫作雖沒有戲劇情節或言語解釋,卻傳達緊張、震驚與恐懼等強烈的情緒,這些誇張表情所傳遞出的焦慮,更讓作品的衝擊感加劇。數位化環境下,他的作品揭示了「挪用」在當代藝術環境中的多樣性,也反映圖像的生成和消費方式,已然從根本上發生了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