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恆族》—— 永恆後的毀滅,不朽自我的重生

與其說趙婷不融入商業電影的框架路線,倒不如說她為漫威宇宙電影開創了全新的格局。過往漫威電影,重視的是來自外界的質疑:當英雄打擊壞人失手而成為全民公敵,城市還需不需要造神的蜚語四起,此時針對英雄自身的精神緊張感官也隨之放大,成為故事主要聚焦。而趙婷在《永恆族》中,所關心的是人/英雄與世界的關係,她巧妙運用「永恆」(Eternals)不朽的特性,當無法死亡成為一個前提,眼下已歷經了幾千年的他們,隨著物換星移、世事全非,最終能留下和在乎的又是什麼?

凝視他者凝視的他者(即我們):《穿越福爾摩沙 1630-1930:法國人眼中的法國印象》

《穿越福爾摩沙 1630-1930》一書構成的方式容易說明,主要以這三百年為限度,由法語撰寫關於台灣的見聞。經作者蒐集與挑選,撰寫者多半親自因緣際會走訪台灣,對當地的政治、風俗、社會、地理、政治、族群等記錄觀察。另外是由本書作者的對於每篇文本的撰述者簡介,撰述者來台的時代與脈絡。最後,不短的〈後記〉,以作者龐維德的現代法國之眼,綜觀出這些文本的價值與基本的反思。

從《尋琴者》、《甜蜜與卑微》到《作家命》 —— 讀郭強生在書寫中的竭盡探索與釋然和解

郭強生中篇小說《尋琴者》面世後,其感動讀者的程度,彷彿神諭開篇,天使演奏音樂,靈魂陶醉到自願進入會病會老的肉身。小說的共振力道,並不全然來自精巧的意象設計,以琴喻情、喻肉身、喻一切斑駁記憶。它更似作家的自剖與提醒。書中提及「鋼琴發出的音色是如此悠揚,但鋼琴的本身卻總是承受著巨大拉力的痛苦。」對於寫作四十年的郭強生而言,讀者們何嘗不也意會著他「將人生感受貫注於指尖」的過程,聽他回答出自己與文學的關係。

橫越音樂世界的一架溫暖噴射機 —— 布萊恩.伊諾

離開樂團的伊諾十分徬徨,與費里的爭執導致他在創作上的不安全感,同時還欠下一筆鉅額債務,身無分文的他只能落腳在一間破敗公寓,裡頭蟑螂四處亂竄,環境污穢不堪。到了夜晚,寒風吹進屋內使人不禁顫抖,難以入睡,只能靠著四處走動讓身體保持溫暖。在這樣惡劣的條件下,精神狀態漸趨混亂的伊諾,靠著強大無比的意志力完成個人首張專輯《Here Come the Warm Jets》。

聖誕的甜蜜:義大利水果麵包

潘尼東尼(Panettone)是義大利聖誕節到新年期間吃的巨大柔軟麵包,形狀像衝出大紙杯的蕈狀雲,時節一到,麵包坊、食材店就開啟預購,超市裡也有平價的版本,總之是個讓人想到恬淡冬日假期的烘焙糕點,大家總要吃了才像過節過年。

當自然「違法」——《安分守己的動物罪犯》

這個印度城邦有著一群群飢餓的大象,牠們被隔絕在小片林地,為了尋找食物及棉花纖維遊蕩到人類村莊。大象們甚至還會尋找當地家庭自釀的酒 haaria,牠們喜歡喝酒,但缺乏分解酒精的酵素。在西孟加拉,人們為此失去的遠比阿斯本更多;大象群會踩踏作物,也會踩踏人類,根據羅曲所述,過去五年來,印度已有 403 人死於象腳。然而,大象的地位如此神聖,導致他們不願殺死大象。

Tick, Tick…Tick, Tick…Boom!強納生‧拉森的倒數時刻

《吉屋出租》(Rent)或許是多數台灣觀眾與美國作曲家、劇作家強納生‧拉森(Jonathan Larson)最近的橋樑,這齣改編自普契尼經典歌劇《波希米亞人》(La Bohème)的搖滾音樂劇,在 1996 年席捲東尼獎與普立茲獎,為百老匯揭開了新時代的序章,戲中描寫一群生活在紐約下東區的藝術家與音樂家們,在窮苦困頓與愛滋病的陰影下,於理想與生存之間掙扎、於失去與挫敗之間成長,學習著關於生活、關於藝術、以及關於愛。

有形中的無形:我們如何以非視覺的方式來體驗藝術?

藝術聞起來是什麼味道?摸起來又是什麼感覺?對於習慣於觀看藝術的大眾而言,以其他感官來體驗藝術是少有的經歷,尤其是繪畫作品。荷蘭凡艾伯當代美術館(Van Abbemuseum,以下簡稱凡艾伯)於近期推出的典藏特展「去鏈結和再鏈結」(Delinking and Relinking)是一項強調多感官體驗的展覽,觀眾可同時體驗超過 25 種多感官工具,包括盲文文本、氣味詮釋、觸覺繪圖和音景,邀請觀眾在觀看作品之餘,同時用手感受、以耳聆聽,更以鼻嗅出藝術的氣味。

歷史聞起來是什麼味道?

歷史充滿了許多難以回復的氣味,而嗅覺又不如視覺或聽覺,能被留存於相片和樂譜中,更無法輕易拆解成大眾普遍認可的成分;即使能完美重現歷史的味道,但物過境遷後,歷史的氣味終究是後人的詮釋

四個月,8,000 公里:難民木偶找一個家

在長途跋涉的過程中,這個 3.6 公尺高的木偶,最多需要四個人來控制,將在 8 個國家停留超過 140 次,地點從難民營到倫敦皇家歌劇院。這中間包括戲劇表演,包括在英國曼徹斯特的最後一場活動,以及與小艾瑪爾(她的名字在阿拉伯語中的意思是「希望」)的隨機相遇,她將穿越一座城市或村莊,看看會發生什麼事。

AI 不是藝術家,那人類就麻煩了

早已在藝術圈延燒了一陣子的 AI 藝術,最近也蔓延到大眾的視野當中。愈來愈多的藝術作品由 AI 產生,甚至已於藝術市場獲得矚目,例如法國藝術團隊 Obvious 利用演算法 GAN「畫出」的肖像畫〈Edmond De Belamy〉就在 2018 年登上知名的佳士德拍賣會。大眾對於 AI 藝術有興趣或感到疑惑的,不外乎是下列問題:AI 是藝術家嗎?AI 能夠創作藝術嗎?

我與祭典的距離 —— 記青山王祭

祭典為期 4 天,會在萬華艋舺周遭遶境。去年適逢青山宮建廟 165 周年,所以當次祭典特別盛大。自己已經在萬華生活一段時間,該次的主壇剛好就在攝影工作室的正對面,於是就決定拿起相機去拍攝。在這之前,我對台灣廟會活動索然寡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