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ck, Tick…Tick, Tick…Boom!強納生‧拉森的倒數時刻

《吉屋出租》(Rent)或許是多數台灣觀眾與美國作曲家、劇作家強納生‧拉森(Jonathan Larson)最近的橋樑,這齣改編自普契尼經典歌劇《波希米亞人》(La Bohème)的搖滾音樂劇,在 1996 年席捲東尼獎與普立茲獎,為百老匯揭開了新時代的序章,戲中描寫一群生活在紐約下東區的藝術家與音樂家們,在窮苦困頓與愛滋病的陰影下,於理想與生存之間掙扎、於失去與挫敗之間成長,學習著關於生活、關於藝術、以及關於愛。

搖滾音樂劇《吉屋出租》的創作者,美國作曲家、劇作家強納生‧拉森。(LIBRARY OF CONGRESS)

強納生‧拉森正是《吉屋出租》的創作者,他在這齣戲於外百老匯的世界首演日清晨,因一種難以診斷的主動脈剝離疾病而過世,得年35歲。在那之後,《吉屋出租》從外百老匯紅到百老匯,席捲各大獎項,更成為百老匯史上第七長壽的戲碼。

在《吉屋出租》之前,強納生曾創作一部帶有濃厚自傳色彩的作品,劇情描述一位白天在蘇活區餐館端盤子打工為生、晚上在家寫歌的年輕音樂劇創作者 Jon,在三十而立之際,他花八年所創作的原創音樂劇《Superbia》終於要舉辦工作坊開始起步,但在生存、友情、愛情之間,對自身才華與作品的強大焦慮及不安,一直在腦中困擾著他。

你聽到的聲響不是技術問題,也不是音樂 cue 點,更不是一個玩笑。那是某個人與時俱增的焦慮。那個人就是……我。

強納生‧拉森

這齣音樂劇最初叫做《Boho Days》,後來則是改為《Tick, Tick…Boom!》,事實上,與其說該劇是音樂劇,它更像是一個以流行搖滾音樂為敘事基底的戲劇獨白,在九〇年代的頭幾年,強納生時常在不同場地以獨角戲的形式親自演出此作品,但一直要到他過世後因《吉屋出租》揚名立萬,才有人提議將《Tick, Tick…Boom!》進行改編,最終擴寫成一齣由三個演員詮釋的音樂劇,之後也成功在紐約與倫敦完成了多輪的演出。

音樂劇電影《倒數時刻》改編自強納生自傳色彩濃厚的音樂劇《Tick, Tick…Boom!》,描述一位白天在餐館端盤子打工、晚上在家寫歌的音樂劇創作者。(Netflix)
《Tick, Tick…Boom!》劇照。(Netflix)

Tick, Tick…Tick, Tick…時光飛逝,30 年後的今天,boom!《Tick, Tick…Boom!》的電影版《倒數時刻》出現了!這部由百老匯當代最具代表性創作者林-曼努爾‧米蘭達(Lin-Manuel Miranda)執導、知名男星安德魯‧加菲爾德(Andrew Garfield)主演的音樂劇電影,從上映前就令人期待爆棚,上映後更是震撼全世界的音樂劇社群,片中不但帶觀眾重返九〇年代的紐約、忠實呈現了強納生‧拉森的音樂與人生,更因為該著作本身的自傳色彩,讓我們看到音樂劇電影在敘事手法與鏡頭語言上的更多可能。

在《倒數時刻》的故事裡,百老匯傳奇作曲家史蒂芬‧桑坦(Stephen Sondheim)不但出席了主角 Jon 的音樂劇工作坊,更親自撥了通電話給他,成為他在絕望低谷之際的鼓舞力量(電影中該場景的來電語音竟是由桑坦本人錄製,我的天!);而在真實人生中,桑坦不但曾在一些寫作工作坊中指導過強納生,也是他敬重的英雄偶像。事實上,熟悉桑坦作品的人應該不難發現,《Tick, Tick…Boom!》的本質某種程度上就是《夥伴們》(​​Company)再加上《與喬治的星期天公園》(Sunday In the Park with George),而強納生本人也毫不避諱桑坦對他在創作上的影響,他認為八、九〇年代的百老匯充滿了主打通俗劇情、煽情旋律、以及奇觀布景的商業歐陸「Pop Opera」(貓、歌劇魅影、悲慘世界……等),但這些製作的題材與本質卻離他的世代非常遙遠,因此一直期許著能創造一部得以延續桑坦的音樂劇核心概念、但從議題到音樂聲響上都更帶有當代紐約氣味的原創音樂劇。

我會把搖滾帶回百老匯的。

強納生‧拉森

沒錯,正是因為有著這股強大的動能與熱情,《吉屋出租》誕生了。儘管它未必是百老匯最早的搖滾音樂劇、或是最搖滾的音樂劇,但它的出現,絕對終結了百老匯對於搖滾樂的爭論與疑慮,也正式開啟了新時代的大門。

30 年後的今天,強納生已離開我們24年,桑坦也已屆高齡 90,雖然在台灣,因為大型商業集團的利益考量與狹隘眼光,觀眾依舊被不斷餵食著這些商業歐陸劇,但在各方海歸派努力帶回的新知以及網路資訊流通下,已有愈來愈多創作者與演員,開始理解百老匯的歷史美學與時代脈絡,認識了 Rodger and Hammerstein、史蒂芬‧桑坦、強納生‧拉森、傑森‧羅伯特‧布朗(Jason Robert Brown)、以及林-曼努爾‧米蘭達等一脈相承卻又不斷為音樂劇賦予新聲音的創作者。對我而言,他們每一位都是我心中的巨人,也因此,看到林將強納生的自傳作品拍成這麼棒的電影,還讓桑坦老爺爺為了這三十年前有過短短緣分的小伙子獻聲,內心的激動實在是難以言喻。

Cages or wings?
牢籠或翅膀?
Which do you prefer?
你喜歡哪個?
Ask the birds.
問問鳥兒。

《倒數時刻》中的〈Louder Than Words〉

無論是形式、內容、意義,《倒數時刻》絕對都是近十年最棒的音樂劇改編電影,它記錄了百老匯上世紀第三個世代能量的養成與脈絡,也隱含了對音樂劇滿滿的愛;每個時代與每個藝術形式,都有人在對抗主流、對抗商業、面對恐懼、渴望被認同、探索自己、以及燃燒自己。九〇年代的紐約,有蝙蝠俠、有忍者龜,也有凱斯‧哈林與強納生,能夠跟這宇宙接上軌的我們,都是幸福的。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