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形中的無形:我們如何以非視覺的方式來體驗藝術?

藝術聞起來是什麼味道?摸起來又是什麼感覺?對於習慣於觀看藝術的大眾而言,以其他感官來體驗藝術是少有的經歷,尤其是繪畫作品。荷蘭凡艾伯當代美術館(Van Abbemuseum,以下簡稱凡艾伯)於近期推出的典藏特展「去鏈結和再鏈結」(Delinking and Relinking)是一項強調多感官體驗的展覽,觀眾可同時體驗超過 25 種多感官工具,包括盲文文本、氣味詮釋、觸覺繪圖和音景,邀請觀眾在觀看作品之餘,同時用手感受、以耳聆聽,更以鼻嗅出藝術的氣味。

「去鏈結和再鏈結」展覽一隅,圖中作品為夏卡爾的畫作《向阿波利奈爾致敬》。(Joep Jacobs)

自 1936 創立以來,凡艾伯當代美術館一直是荷蘭境內推廣當代跨領域藝術實踐的先驅,積極地探索藝術與科技能夠共創的火花。凡艾伯館內共藏有超過 3,000 件作品,主要聚焦現代主義以降的藝術,這場為期 3 年的典藏展從 20 世紀初的現代藝術,爬梳至 1990 年至今的當代藝術。整體展覽雖以線性時間軸的方式展出,但每件作品的獨特感官體驗,為我們所熟知的現代藝術,增添了前所未有的新奇與趣味性。

展覽中,策展團隊在立體派大師畢卡索的畫作《女人半身像》(Bust of a Woman)旁,展出如浮雕似的觸覺繪圖,邀請觀眾用手感受畫中的立體世界。這件作品《格爾尼卡》(Guernica,1937)的延伸之作。在視覺上,我們可從畫作的暗灰色彩感受到畢卡索當時的心境:剛經歷完西班牙內戰的殘暴,卻又很快地面對二次大戰的戰火。畫中女子徬徨的臉孔,吐露著一絲對未來的恐懼以及哀愁。為了加深觀眾的多感官體驗,凡艾伯與藝術科技軟體「Smartify」合作,觀眾可在觸摸複製畫時聆聽導覽,在闔眼的狀態下也能從觸覺進入藝術家的內心世界。

在當代藝術展區中,荷籍蘇利南裔藝術家派翠西亞.凱爾森胡特(Patricia Kaersenhout)的作品同樣能被「觸摸」。兩幅來自〈光榮的反叛者〉(Proud Rebels) 系列的刺繡作品,描繪的是荷蘭黑人女權運動的核心人物。在 1984 年的一場歷史性女權會議中,黑人女性的聲音完全被白人女性淹沒,他們因此自己聯合起來,創立了自己的組織團體。〈光榮的反叛者〉是向這九名女權運動者致敬的藝術作品。織品作品本身脆弱,但觀眾能藉由一旁的立體繪圖來感受藝術家如何透過一針一線,深刻地將這群黑人女性的尊嚴與榮耀勾勒出來。 

 而音樂該如何表達出抽象繪畫的精髓?蒙德里安的畫作《組構XIV》(Compositie XIV)是這項展覽中的獨特案例。創作於 1913 年,這幅畫標誌著他從具像轉變至幾何抽象世界的過渡時期。釉黑線條在畫面中組構各種矩形和正方形,偶爾被弧形線條所打斷,線條和形狀的節奏為圖像提供了動態的特徵。如此的動感,不僅是視覺上的感受,展覽更邀請觀眾戴上耳機,在音樂節奏的鼓舞下,體驗畫中圖形隨之翩翩起舞的滋味。

除了觸摸與聆聽,我們能嗅出繪畫的氣味嗎?為了這項展覽,策展團隊邀請了調香師約格‧亨佩紐斯(Jorg Hempenius)與藝術史學家蘇菲亞‧埃里希(Sofia Ehrich)和卡羅‧維貝克合作,一同為多幅繪畫作品特製出獨特的香氣。荷蘭國家博物館早自 2015 年便開始將氣味加入導覽的一環,其與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及荷蘭國際香精香料公司的合作計畫「尋找失落的氣味」,成功地將嗅覺加入體驗藝術作品的一部分。

在嗅覺之旅中,氣味提升了感知對象和感知主體之間的界限,不僅激發觀眾的想像力,更能讓他們對物件的「印象」停留更久,觸發的是對時空的召喚,讓人們更能夠進入藝術作品中的世界。氣味更具有某種難以言喻的力量,能夠將人帶往某一個特殊的時空。但氣味本為無形之物,僅能透過語言傳遞它的形狀,而對於氣味的描述更是因人而異,多數是跟情境和脈絡有關,這也是為何每個人對香氣的詮釋多夾帶自身的個體經驗。

在凡艾伯的這項展覽中,作品的氣味是根據繪畫的歷史脈絡和畫中故事所創造出來的,這些氣味被封存在展示於畫作旁的「香味詮釋卡」,邀請觀眾前來聞香,在香氣瀰漫中踏上一段奇幻的旅程。以夏卡爾繪製於 1912 年的畫作《向阿波利奈爾致敬》(Homage to Apollinaire)為例,畫面中描述伊甸園的景象被調香師轉化為讓人難以捉摸的香氣,其中強烈又沉重的香味與柔和的音符相得益彰,喚起男性和女性的聯想,對應著畫面中對時鐘的捕捉以及歡愉樂園中叢叢花束的開枝與離散,迷幻的香氣彷彿形塑了在我們指間流逝的時間。

展覽邀請觀眾藉由「香味詮釋卡」來踏上嗅覺之旅,進入藝術作品中的世界。(Joep Jacobs)

透過嗅覺、觸摸與聆聽,近在眼前卻讓人感覺遙遠的藝術作品,進而被轉化為身臨其境的沉浸式物件。藝術的意義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來揭示,正如學者弗朗西斯卡‧巴奇(Francesca Bacci)和大衛‧梅爾(David Melcher) 在《藝術與感官》(Art and the Senses)書中所解釋的那樣,「人們可以進行歷史、批判、圖像學或圖像學分析。在這裡,我們嘗試著一種不同的方式,我們將藝術視為一種可以被看到和感知的現實。事實上,藝術總是暗指它原本的不可見性,它屬於萬物的本性,文字的描述無法完全再現它本身。」 

作為一名長期仰賴視覺經驗的觀者,我鮮少想過要以其他感官來「體驗」藝術作品。然而,2015 年的南法普羅旺斯之旅,提醒我人棲居於世的經驗是如此多樣且具多重層次的。我仍記得那天踏入塞尚位於古都埃克斯市山丘上的故宅,溫柔的陽光斜映在畫架上,來自另一頭山巒的風徐徐吹入工作室一隅,一種無形的味道被連帶喚起,一種雜揉乾枯油彩、麻布、棕櫚樹葉與薰衣草氣味,木窗上帶有殘隅顏料的質地,似乎召喚起曾經在此的人與物事,以及靈光 ── 既無形卻又有形,但曾經存在。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