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戲,戲如人生——邱炯炯的影像戲曲

「川劇」,這流於邱炯炯血液中的因子,已成為專屬於他的獨特電影語言,更早從此部作品便能窺見一二。尤其邱炯炯對音樂的運用,可是從川劇為思考點出發,力邀表妹刁力力為家族譜曲,所有鼓點的進退、銅鑼與嗩吶的交響出現時機,都能精準在喜悅激昂中襯映出人物的傷感,邱炯炯的電影更像是一齣齣「影像戲曲」,吆喝一聲,引吭數首,暢快淋漓。

引人注目的光——湯姆・約克與強尼・格林伍德的「微笑」

英國《衛報》和樂評網站「Pitchfork」將The Smile評譽為電台司令最好的支團,大概是在說湯姆和強尼這對自1980年代在牛津一起闖蕩的搭擋,在分別任性地單飛多年後,終於孵出了一個類似2.0或3.0的電台司令。強尼開始認真在The Smile裡彈起吉他,湯姆繼續寫詞調侃那些他討厭的人;除了政治領袖,當然也包括那些惡名昭彰的演藝圈人士及當代「運動」。

為擴增實境時代的技術性行動者造像

電腦數位合成影像與「連續但仿造」及「在場卻不連續」這兩種現實效應不同,對馬諾維奇來說,它特殊之處,就在於創造出現實中不存在的、虛擬現實中的運動影像。在這個意義下,「(虛擬現實)空間」與「世界」取代了「螢幕」,觀眾被「鑲嵌」到數位合成影像製造的世界之中。

從 80 年代到自拍世代,當代影像如何重塑「景觀」—專訪「鏡像・映像」展覽策展人邱誌勇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鏡像・映像:80 後的當代影像藝術」,是由「鏡像世界」、「映像人間」兩個主題展所構成的慶祝開館週年特展;部分展場空間暗藏鏡面設計,觀眾若不經意地一瞥,鏡子隨即映出自己的視線,同時反照出作品,這幢歷史悠久的建築彷彿是一座巨型影像裝置。

草莓蛋糕不是重點—專訪高妍

自大學起即持續自費出版插畫作品集的高妍,在台日獨立出版界早已為人熟知。2018年,高妍將自己愛上日本搖滾巨匠細野晴臣的經歷,繪製成32頁的短篇漫畫作品《綠之歌》自費出版。這部作品輾轉流傳至日本,被細野晴臣曾組成的樂團 HAPPY END 鼓手、作詞人松本隆發現,進而轉達給細野晴臣本人,書中的真摯情感,也因而傳達到了他手中。

在鏡中尋人 ——《穿越羅浮宮》

2003 年,世界聞名的法國博物館羅浮宮開始了「BD Louvre」計畫(BD = Bande dessinée,意為法國漫畫,BD Louvre 譯為「當羅浮宮遇見漫畫」)。這計畫是邀請漫畫家到館自由創作,除可在閉館後自由走動,更可深入一些平常不開放的展間,創作的唯一限制就是「羅浮宮」三字。近20年來,羅浮宮與漫畫家共同創作漫畫,介紹了更多羅浮宮的館藏與神祕的空間。

《迷霧森林懸案》:這裡沒有沉冤昭雪,只有大猩猩女孩的生之熱情

《迷霧森林懸案》並不太像如今流行的真實刑案紀錄片,可以挖掘全新證據、重新追根究底。它反倒像是一套古典推理小說,試圖從黛安・佛西這個人身上找出悲劇宿命的蛛絲馬跡,進而推理誰才有可能殺害一名自學而成、甘願待在漫無人煙森林二十年的大猩猩學家?國家地理頻道的紀錄片影集《迷霧森林懸案》,將試圖揭開這樁37年前的血案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