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80 年代到自拍世代,當代影像如何重塑「景觀」—專訪「鏡像・映像」展覽策展人邱誌勇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鏡像・映像:80 後的當代影像藝術」,是由「鏡像世界」、「映像人間」兩個主題展所構成的慶祝開館週年特展;部分展場空間暗藏鏡面設計,觀眾若不經意地一瞥,鏡子隨即映出自己的視線,同時反照出作品,這幢歷史悠久的建築彷彿是一座巨型影像裝置。

「二樓的『鏡像世界』,觀眾入場觀世界、看自然,作品刻意安排得寬鬆一些;上三樓『映像人間』影像密度則明顯拉高,」策展人邱誌勇道出展佈思考:「我希望讓觀眾感受到,身處一個影像急遽充斥的年代,不是你面向影像,而是影像朝你而來!」

80 後到當代的「景觀」視角位移

在這個人手一機、自拍遍佈的時代脈絡之下,邱誌勇欲透過攝影討論視覺文化的轉變,以及當代的「景觀」(the spectacle)如何可能。「鏡像世界」捕捉外在世界的自然景觀與文化象徵;「映像人間」則以影像反映社會與身體議題。「鏡像・映像」的展覽作品從前輩攝影家柯錫杰 70、80 年代的經典影像,到洪裕豪以 3D 掃描製成的 2020 年新作《鎮誌.人徒系列》,一共展出 23 位藝術家,匯聚不同世代的視覺語彙。

1980 年代臺灣解嚴,社會運動風起,藝文界小劇場發酵,以批判思考看待社會上不公不義的聲音逐漸冒出頭。「無論是我的親身體驗,或是接觸到的藝術家,很多人都有 80 年代之後的歷史記憶,」邱誌勇認為,面對一個提倡健康寫實、政府高壓的時代,紀實性影像的重要性無可抹滅,無論是張照堂的《社會記憶》系列或何經泰《都市底層》系列,透過本地的攝影藝術家之眼,影像遂成為一種反映社會與文化的媒介。

1990 年代以降,攝影創作發展出更多獨特的視覺風格與題材,本次展出的李小鏡《審判》系列解構傳統肖像照,隱喻人面下包藏的獸性,視覺震撼力強;邱誌勇亦指出影像的另一條取徑,即數位影像編輯軟體的出現,讓創作者可以試驗無攝影機、無鏡頭的影像創作,攝影藝術家章光和的《植物誌》系列,正是從無相機、實物掃描概念而生。

對邱誌勇而言,科技發展與影像生產之間存在著不可置疑的辯證關係,此次挑選的 170 多件作品,橫跨從靜態影像到動態錄像,從紀實性攝影到以數位科技創製影像,從平面到立體等,隱約可見「技術發展史」的軸線鋪陳在作品時間軸之後。攝影原來就是科技發展之物,科技不僅影響了攝影如何被呈現,更改變了影像的本質。

觀看者的意圖

「每一個世代都會形成屬於自己世代的觀看方式。」邱誌勇以自拍舉例,廖祈羽的早期作品〈好看小姐〉與洪政任的《憂鬱場域》系列皆是不同世代、以身體作為一種自我展演的表現形式。邱誌勇強調,這是一個觀眾擁有主動詮釋權的時代,作品並不止於藝術家與策展人的意圖,他笑說自己也曾批判過在展場拍照打卡的行為,「但反過來想,自拍不也是一種景觀的自我展演。如果觀眾對作品有興趣,自然會想進一步理解作品為何被這樣呈現。」

每一個攝影藝術家都是一個特定的景觀視角,「鏡像・映像:80 後的當代影像藝術」展現臺灣的影像創作者如何看待世界,看待社會與文化,以及如何在自己的影像之中,反身回看自我。

張照堂〈社會記憶-澎湖望安〉。

「映像人間」展覽中呈現李小鏡《審判》系列。


廖祈羽〈好看小姐〉。

文/Lin Junye
圖/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影展資訊
「鏡像・映像:80 後的當代影像藝術」
展覽地點|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
鏡像世界|即日起 – 2022.8.21(日)201、202、203 室及廊道
映像人間|即日起 – 2022.9.11(日)301、302、303、 305 室及廊道
更多展覽資訊請至官方網站參考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