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哉問:為什麼音樂對我們的影響這麼大?

各種錯綜複雜的因素影響了我們喜歡哪些歌曲

你想聽點音樂,於是你拿起手機、開始瀏覽歌曲播放清單,或從層架上挑一張黑膠唱片。在這個當下,你有沒有想過,你究竟正在做什麼?播著音樂,你期待接下來的幾分鐘內發生什麼事?你想要什麼?

我們所熱愛的音樂有其功能性。為了在廣大的娛樂市場中存活下來,一張唱片(record),也就是說任何音樂作品(recorded music),都必須滿足某種需求。選一首令你享受的歌來聽,無異於從菜單上選一道餐點或從衣櫃裡選一件襯衫。當一件物品、一個人、一個社交場合,甚至是一個想法,能讓我們感到舒服合適時,我們很容易去重複它。因此,遺傳學、生物學和偶然性共同形成了我們的消費品味。生物學家達西・湯普森(D’Arcy Thompson)總結道:「萬物如此,皆因其本。」

環境裡的聲音會形塑出你熱愛音樂的大腦。從嬰兒時期開始,我們就會根據照顧者在安撫、吸引、警告與譴責我們時的聲音變化,來分類不同音調。這讓我們打開雙耳,並逐漸發展出對旋律的偏好。在童年時期,我們在潛移默化下瞭解到音樂如何代表自身文化,孩子們往往不喜歡陌生的音樂,正是因為他們才剛開始將音樂連結到社會歸屬感。而青春期是音樂品味發展的高峰,大多數人在此一時期可能都在與最重要的難題奮鬥:自我認同,而公開表達自己喜歡某位歌手或某種音樂風格,讓我們得以在文化洪流中緊緊抓住一塊浮木,同時一面探索該如何向世界展現自我。

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音樂貫穿了整個青春期;有時在演唱會聽到,這類場合的主要目的就是聽音樂,其他時候,音樂只在背景中徘徊。有時候,當我們的精神與身體處在愉快的感受中,比如受到吸引、感到自豪、得到放鬆、或是被溫暖的歸屬感所圍繞時,會剛好聽到一些音樂。這些在快樂時刻聽到的音樂會觸發特定的大腦活動模式,並可能在潛意識上,與你血管中的負責接收正向情緒的神經傳導物質形成連結。這些音樂就是如此搭上好心情的便車,使你在無意識中提高對它們的評價。

在生命歷程早期接觸到音樂的經驗可能更令人印象深刻。當你在學校度過了很糟的一天,音樂可能讓你感到釋懷,或是幫助你用正確的態度去面對未來的一天。我們會與在受傷時來安慰自己的人建立連結。同理,以音樂來療癒自我,可以在音樂創作者與聽眾之間建立一輩子的連結。

個人音樂喜好會受到各種因素影響,包含文化和青春期的經驗。(Getty Images)

我擔任唱片製作人和錄音師二十多年來,持續協助音樂家將他們的創意靈感製成實體作品。我與各種音樂人合作,從名聞遐邇的王子、傑克森家族合唱團(Jacksons)和大衛・拜恩(David Byrne)到鮮為人知但才華橫溢的葛瑞格・克斯汀(Geggy Tah)、尼爾・勞拉(Nil Lara)以及傑夫・布萊克(Jeff Black)。很多令我最快樂的時刻,都是在完成所有工作後的靜謐深夜中度過的。製作唱片是一項艱辛的工作,我們常常筋疲力竭卻又熱情滿載地捨不得收工。一天工作的尾聲,音樂人和工作人員會開始閒聊,話題最終大多會轉向音樂。令人興奮的演唱會、演奏名家的表演、別出心裁的音樂作品和創新的聲音設計在我們的腦海中相互勾勒。在這些時刻,我們不再是唱片製作人,而是我們最初開始這份工作時的自己:音樂迷。

與音樂人一起交流彼此對於音樂的看法,例如音樂如何運作及如何滿足人們的需求,讓我對自己那些尚未發展的音樂才能充滿信心。儘管我沒有受過任何音樂技能的訓練,但在談論音樂如何運作時,我總能保有自己的觀點。唱片是在現實世界中製作的,但它們是在聽眾的精神世界中發揮作用。透過持續記錄我的「聽眾檔案」,有意識地記下那些使我產生強烈共鳴的旋律、節奏、歌詞、聲音、表演和音樂風格,我發展出了一種自己的獨特音樂品味,好能與詞曲創作者、樂手與歌手合作。

在那些深夜的閒聊中,大家的腦海裡充滿了彼此形容的各式音樂演出的景象,我們各自喜歡什麼類型的音樂並不重要。這些談話的主題是對於音樂的愛。

然而,唱片製作不是在那份愛的暖光中進行,而是在它的幕後展開。聽眾能「聽懂」埋藏在歌詞中的隱喻嗎?這個和聲符合我們想要的弦外之意嗎?當人們聽到這個節奏時,會是什麼讓他們決定把音量調高?從無數份變化多端的聽眾資料,我們可以確信沒有人能製作出可以滿足所有聽眾的唱片,就像廚師無法做出人人都愛吃的菜一樣。由於變數實在太多,我們無法肯定地去預測大多數聽眾是否會接受一件音樂作品,即便是最頂尖的音樂奇才也給不出一個絕對的答案。王子最暢銷的兩首歌曲分別是由辛妮・歐康諾(Sinéad O’Connor)所演唱的〈沒有什麼能比得上你〉(Nothing Compares 2 U)與他起初送給另一組樂團的〈吻〉(Kiss)。我們在錄製這兩首的時候,王子沒想到它們會成為熱門歌曲。

我們不可能總是向別人解釋我們的音樂品味。在描述最喜歡的音樂時,有些人會很引以為豪,另一些人則感到難以啟齒,但這些其實都沒有必要。就跟選擇伴侶一樣,沒有誰的「音樂愛情生活」是完美的。唯一重要的是,這些音樂對你來說是完美的,這樣就夠了。

・蘇珊・羅傑絲(Susan Rogers)是一名錄音師與教授,也是《這就是它聽起來的樣子》(This Is What It Sounds Like,暫譯)的作者。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