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航者經典男仕理髮

我從年輕的時候就一直有在接觸美式文化,學生時代玩滑板、塗鴉、極限單車,從外國的雜誌接收各種資訊,包含重型機車。決定開店的時候,國外的男仕理髮常可以看到刺青跟重機的元素。男仕理髮我看來是復古,也算是美式文化的一部分。

零貳柒 Lynch Salon

其實很多那種五十幾歲的老闆都會說,他們想留竹野內豐那種長髮,他說因為以前沒有人為他們發聲,他也不敢講,這反應台灣男生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所謂的自我框架,我現在有老婆、有小孩了,我講這個東西好像有點幼稚,好像不符合我現在的身分該講,可能內心其實超想要的,這也是零貳柒想要給這些人打造一個有歸屬感的地方。

紅心理髮廳

就點很有趣,我們往往是馴服客人的過程,客人常常就是一隻野馬,這種真的很難搞,假如是資歷不夠,或是一些沒有自信沒有主見的人,他在遇到對的設計師前其實是一直在流浪的,這個時候我們的責任就是要做出最適合他的髮型,給予適合的建議,所以要聽我的,我覺得這樣做出來也是比較好。

回憶男仕理髮廳

早在認識景仁前幾年,我就已經想開理髮廳了。我原本是做美髮器材,從以前就習慣去傳統理髮廳消費。差不多是2015年,男士理髮在國外變得很盛行,就想要開一家比較年輕化,但是加入台式傳統文化的理髮廳,讓年輕人喜歡,願意走進來消費。記得當初是拿器材給景仁,聊天順口提到開店這件事情。

父刻理髮廳

我們和都會區的髮廊最不一樣的地方,應該就是人情味了吧,大家來我們家剪頭髮,通常都不是在討論頭髮怎麼剪,而是交流工作、生活或家人的近況。我們很常跟客人交換禮物,每到年節時,甚至都會跟資深顧客分享自己珍藏的好酒、咖啡豆或是出去玩帶回來的伴手禮等等,其實就像是生活上的朋友,甚至能像親戚好友一般相處。

狂八〇: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

本展以作品、檔案、音像紀錄與訪談追索「跨領域」在臺灣八〇年代藝文發展史的脈絡——臺灣的「跨領域」不是現代性的進程,而是社群的存在狀態與出路。展出五大子題:「前衛與實驗」呈現創作人在西方新藝術形式的啟發下,著手各領域的實驗;「政治與禁忌」呈現思想、身體與創作在解嚴前、後,日趨自由的社會中解封;「翻譯術與混種」呈現國際化與歸國學人的增加,大量翻譯物的出版與思潮演化;「在地、全球化與身份認同」呈現臺灣接軌全球生產鏈後,身份與價值在不同層面上的碰撞;「匯流與前進」以開放的展間設計重塑聚會所氛圍,並規劃系列公眾活動在此發生。

設計之前,先成為一個人——專訪彭星凱

設計執業邁入第20年的彭星凱,以書籍裝幀起家,其作品涵括視覺、品牌規劃與產品包裝;除設計本業外,現亦任教於實踐大學,並聯合新生代創作者籌組設計協會。近日他發表錄像課程,彙整多年成果,以「改變觀看視野」為節點,直面設計工作者所代表的個體意義、社會群體價值的反思輸出,成為設計知識化的浪潮中全新的標竿和門檻。

當新電影映照時代:重新再出發

台灣新電影自1982年至1987年由電影工作者發起,該運動發展出獨特美學與論述,改變了其後台灣電影的形式風格,其浪潮在國際影壇更錨定出屬於台灣當代電影的顯著座標,影響影壇鉅深。這個始於對彼時體制僵化、電影缺乏多樣性、商業體系不平等而反動的文化運動,逐漸形成不斷流動、生成和擴延的能量場域,更向外生長成為跨語言、跨文化的有機生態系統,影響了整個華語地區的電影樣貌,包括中國導演賈樟柯和新一代後起之秀如畢贛、張大磊、顧曉剛等人,甚至日本當代知名作者導演是枝裕和和濱口龍介等都可見其影響。

從 80 年代到自拍世代,當代影像如何重塑「景觀」—專訪「鏡像・映像」展覽策展人邱誌勇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鏡像・映像:80 後的當代影像藝術」,是由「鏡像世界」、「映像人間」兩個主題展所構成的慶祝開館週年特展;部分展場空間暗藏鏡面設計,觀眾若不經意地一瞥,鏡子隨即映出自己的視線,同時反照出作品,這幢歷史悠久的建築彷彿是一座巨型影像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