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建築視為容器,融入光影與自然 —— 日本建築家 梅林克

日本建築家梅林克,京都人。1987 年自大阪藝術大學藝術學部建築學科畢業後, 於重量級前輩建築家高松伸事務所磨練約 7 年時間,之後自立門戶開創 FOBA 事務所,在日本拿下多項建築大獎,更多次受邀於台灣忠泰建設,共同創作不少知名住宅。
梅林克精於打造日式「一軒屋」這種獨棟小型住宅,對於光影變化及空間配置非常敏銳;在他眼中,建築是容器、而非雕塑品,只要能夠善用自然環境提供的條件,無需過多的裝飾,便能打造舒服自在的極簡風格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您畢業後便投身建築設計 25 年,是否曾經歷過哪些階段性的成長或轉變?

我一開始是在高松伸先生的事務所工作,獨立 出來應該算是人生的轉捩點。當時,因為我出身的高松伸事務所,風格偏向有衝擊感及對比性高、富有裝飾性,我自己出來之後,有試圖要跟老師的設計風格做出差異化,避免大家認為我跟老師做的東西太相似;現在則已經沒有這種想法。

大家認為您的建築偏向極簡主義,您怎麼看待這樣的說法?

其實我並沒有刻意朝極簡主義發展,只是當我將「把建築當作容器」這個想法實際執行以後, 不知不覺就與極簡主義有些相近之處。我琢磨的是建築量體(architectural volume) 的設計,也就是建築本身的佈局。我的出發點並不是採取「雕塑」的觀點。我的設計可能很單純,但跟極簡主義也不盡然相同,我會針對每個空間去蕪存菁,只留下必要的極簡要素。

您的設計大多結合當地特色、自然環境,想請教您在台灣進行建案時的觀察?

在台灣做建案時,我會實際前往基地訪查、考慮怎樣的設計能符合當地的環境條件。台灣的氣候比起日本更複雜,所以常常和客戶進行各種討論,努力讓每個建案都能呈現符合當地的特色。例如和忠泰建設合作的其中一個建案「忠泰明」,就是透過室外反射板不同斜面的配置,讓進到室內的光,在厚度上有所差別;若從室外看,建築本身的影子也會隨日照而有微妙的變化。

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台灣的影子。台灣的氣候跟日本相當不同,亞熱帶的氣候雖然在室外相當炎熱,但一旦進到陰影中就很涼爽,我認為這是相當有魅力之處,所以我在「忠泰明」這個建築之中,才會試圖想要把陰影的形狀表現出來

能和我們分享一些在光影方面的見解嗎?您如 何培養對光影的敏銳度

忠泰建設在命名我的建案時,都會取用和光影有關的字眼,這代表他們對我的設計理念有深入的理解。建築的立面(facade,建築學術語, 一般指建築物的外牆),在陽光的照射下能夠做出許多光影的設計,但我真正想琢磨的是建築內部的光影。

比方說我的居住地京都宇治,是個濕氣很重、常常瀰漫雲霧的郊外,在自然光影上當然有其特色;而日本的「障子(しょうじ)」是能遮蔽直射光,營造室內柔和微光的設備,我對這些非常感興趣,也常常前往觀察京都老建築的設計細節。

我在各地旅行時,也會觀察各地光影因為氣候、緯度等條件,所產生的細微差異,並思考如何運用在自己的建築設計上。像是歐洲等地,可以感受到光的邊線相當銳利,塑造出比較強烈的對比。日本、歐洲、台灣的光影感覺都不同,我認為台灣有著自己獨特而溫柔的光影感。

想請您和我們分享一件意義重大的作品,並說明您的巧思。

「AURA」是我獨立開業後的處女作,也是最常在海外展覽、專欄中被介紹的作品之一。它其實並不是住宅,而是一間工作室,整個建築的構成相當簡單,在兩個清水模壁面之間拉起類似帆布帳篷的拱形屋簷,讓自然光能竄入室內。

「AURA」本身規模非常小,但因為座落於東京正中心,能和城市文脈(urban context)與周圍環境產生許多化學變化。設計過程本身相當有趣,也是個寶貴的經驗,我認為「AURA」是我的代表作及建築設計的原點;從這個原點,我延伸出兩條支線:台灣的忠泰系列及日本的 F.O.B HOMES。

最常在海外展覽的得獎名作「ARUA」完美流露設計原點。

東京是個不可思議的城市。台北越接近市中心越多高樓大廈,但東京則是即使在市中心,也有很多被分割成小小的土地,因為分割之後土地稅比較便宜。法國知名建築師 Jean Nouvel 曾說,東京的夜景是數一數二漂亮的。為什麼呢?其中一個原因是土地被細分之下出現許多有特色的小型建築,作為這個城市夜空中閃耀的光點。

身為「AURA」的設計者,我很榮幸自己也參與了這個城市的地景設計。

您在日本最常見的作品是「一軒屋」形式的私 人訂製宅,設計上的特點為何

我在設計一軒屋的時候,大多採用日本規格化住宅的設計方式:以既有的原型(prototype)去對應各地不同的地理條件,所以我們的設計都是根據 F.O.B HOMES 的原型去延伸。

規格化住宅在日本曾經盛行一時,原因是二戰後許多地方被夷為平地,需要在短時間內大量建造新房子。所以當時建築業界,都一股腦地投入此類設計,那個時候,我對於要如何作出嶄新的住宅體也是深感興趣。

梅林克在日本打造上百座「一軒屋」式私邸

您曾在台北熱鬧的市區進行建築設計,包括「忠泰明」、「品中山」、「玉光」等;這次「忠泰湛」位置在文山區,是非常不同的地理環境, 想請您聊聊這次經驗。

其實「忠泰湛」是我跟忠泰建設合作的第一個案子,因為一些原因延宕至今。所以我當初來到台灣的時候,就在文山、木柵附近閒晃,發現跟我居住的京都宇治有許多相近之處。包括在都市叢林中的河川、霧氣等等;因此,設計時一直思考,要如何把雲霧環繞的空氣感帶入建築。

根據各種條件,要作出單純且連續的漸層平面其實是有難度的。但在克服重重難關之後,設計出平面連續漸層的窗戶,從室內看起來絕對很美。這個建案也帶出了新的價值,雖然沒辦法用量化的數據證明,但希望能讓實際住進去的人,感受到建築本身的豐富及巧思。

梅林克台灣新作「忠泰湛」將於 2024 年落成,將文山雲靄環繞的空氣感帶入建築。(3D建築外觀示意圖,賣方保留修改調整之權利)

您曾說到,高中時有一次把玩柏青哥贏來的錢拿去購買建築雜誌,之後就開始對建築非常感興趣。能請您多和我們聊聊這個故事嗎

沒錯,用柏青哥贏來的錢買下的這五本書,是我建築人生的起點及啟蒙。我直到現在還會隨時帶在身邊閱讀。當時並沒有確切知道自己要做建築師,只知道想往設計方面發展。除了研讀之外,也無數次摹寫了裡面的素描,因為我 一口氣買了五冊,也才能從這五個建築師的作品中,察覺到建築的答案不只一個,而是具有各種可能性及多樣性。

建築雜誌 —
● Alvar Aalto 阿爾瓦・阿爾托
● Louis Isadore Kahn 路易・伊薩多・康
● Frank Lloyd Wright 法蘭克・洛伊・萊特
●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
● Le Corbusier 勒・柯比意

在不同身份的轉換、各種興趣的培養中,是否有哪些啟發您設計靈感的時刻

我喜歡飲酒,但與其說是興趣,不如說是能夠激發建築靈感的媒介,因為我在跟其他建築師聚會時,也總會一邊喝酒一邊討論有關建築的想法。我也喜歡素描,從開始工作至今,已經累積幾百本的素描本了,我會把素描本帶去建案現場,想到什麼就立即記錄下來;每個建築師都有自己的思考方式,對我來說繪畫就是我的思考方式。

另外,因為我在大學教書,在出課題給學生交流溝通的同時,自己也受到許多靈感激發。 在教導學生的時候,也能同時整理自己的思緒及想法。教書的日子相當有趣,我發現到,比起我唸書的時候同學都是男生,現在的建築學系則是女生略多於男生,而且大家都相當優秀。

京都是日本文化重要的代表城市,身為土生土長的京都人,最推薦外地人參觀哪些建築或私藏景點

住在京都最方便的,就是能輕易接觸到日本最古樸、最精緻的建築作品。如果說東京是跟世界連結的中心,那京都則是與日本文化連結的中心,許多日本文化愛好者會從各地聚集至此。 身在文化中心的我,不但受益良多也心存感激。

推薦景點 —
●日本禪宗文化著名古寺-大德寺
●世界文化遺產-平等院
●世界文化遺產-宇治上神社
●來到宇治,一定要喝好喝的抹茶喔!

梅林克
系出京都皇族後裔、馳名日本高級訂製宅、建築美學家。講究獨到「光之框景手法」,形塑建築表情纖細俐落。創作領域涵蓋私人宅邸、商場、美術館。


採訪編輯 陳芷儀 Rachel Chen/日文口譯 陳彥伶 Yen-Ling Chen/圖片提供 忠泰建設、F.O.B Association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