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八〇: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

本展以作品、檔案、音像紀錄與訪談追索「跨領域」在臺灣八〇年代藝文發展史的脈絡——臺灣的「跨領域」不是現代性的進程,而是社群的存在狀態與出路。展出五大子題:「前衛與實驗」呈現創作人在西方新藝術形式的啟發下,著手各領域的實驗;「政治與禁忌」呈現思想、身體與創作在解嚴前、後,日趨自由的社會中解封;「翻譯術與混種」呈現國際化與歸國學人的增加,大量翻譯物的出版與思潮演化;「在地、全球化與身份認同」呈現臺灣接軌全球生產鏈後,身份與價值在不同層面上的碰撞;「匯流與前進」以開放的展間設計重塑聚會所氛圍,並規劃系列公眾活動在此發生。


1986

國立科學博物館於臺中揭幕。翡翠水庫舉行蓄水典禮。發生第一個以環境為訴求的鹿港「反杜邦運動」。臺北圓山動物園搬遷至木柵現址。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設立。民主進步黨於圓山大飯店創黨。記錄社運的攝影團體「綠色小組」成立。 戒嚴下最後一次的國民大會代表、立法委員選舉舉行。1986 年,為解嚴前一年

風滿樓的一九八六「息壤」的體制外叛逆

在逐漸沸騰的社會氛圍之下,基於對政治社會體制的失望,及當時藝術展出空間的匱乏,體制外展覽「息壤」於 1986 年誕生。「息壤」由藝術家陳介人(陳界仁)發起,集結林鉅、王俊傑、高重黎、陸先銘、倪中立、王尚吏、麥仁杰與邵懿德一行創作者,他們熱衷談論政治與電影,從事音像、攝影工作,亦與劇場交好,展覽置外於白盒子,於臺北東區金帝大厦裡一處水泥毛胚空屋裡首次展出。

「息壤」在臨時性場域的發生有跡可循。「息壤」前兩年,陳介人申請美國文化中心做為個展場地,於開幕半天後即被要求撤展;「息壤」前一年,藝術家張建富在北美館特展《色彩與造型―前衛・裝置・空間》展佈過程中,經當時的館長要求須更改、撤走作品,同時參與聯展的陳介人,隔年發起對建制化美學形式的抵抗,重新建構發聲的權力。

「息壤 」是躁動的八〇年代裡標誌性的藝術事件。在解嚴之際的歷史一刻,這個由藝術家自主舉辦的聯展,甫從場地的挑選,直至作品的嘗試,在在碰撞主流框架,撐出自由的實驗空間,彼時展出觀念先行的繪畫、攝影與裝置作品,亦被視為臺灣的錄像藝術、科技藝術及表演藝術的先驅。1988 年,「息壤 2」於地下室的臺北映象觀念工作室二次舉行,直至 1999 年,總共舉辦五次聯展。

「息壤」展覽現場,(1986),高重黎攝影。


1987

1987 年 1 月,畫家洪通逝世。3 月,三七事件,小金門國軍射殺無武裝越南難民船。 6 月,六一二事件,抗議制定動員戡亂時期國家安全法。7 月,臺灣解嚴,黨禁、報禁廢止。11 月,有限度開放大陸探親。12 月,陸正綁架案發生。12 月,壓迫臺灣漫畫十年的《編印連環圖畫輔導辦法》正式廢除。

一九八七年的七月轉折 緊接而上的「拾月」

1987 年 7 月,是戒嚴三十八年的臺灣的關鍵轉折點。僅僅三個月後,在一個颱風上岸的週末,《拾月》在淡水金山海邊的風雨裡,於三芝錫板站的廢船廠、海邊、飛碟屋三個異質空間裡發生。這起演出由王墨林策畫,集結了「河左岸劇團」、「環墟劇場」、「筆記劇團」三個劇團,演出大型戶外劇。當舞台與觀眾席的分野消失,在表演者與觀者時遠時進的距離中,產生動態的關係辯證。

八〇年代,小劇場碰撞體制、落地開花,在時代的轉折點上蓄積飽滿能量,日本前衛舞踏團體「白虎社」、香港「進念・二十面體」、美國「麵包傀儡劇團」及日本石飛仁導演的「真實劇場」等相繼應邀來臺;引進瑪莎・葛蘭姆與模斯・康寧漢等大師美學形式,深刻影響臺灣藝術啓蒙與創作發展。大量接收外部擾動的臺灣小劇場,彼時內部則有「洛河展意」、「台灣渥克」、「臨界點」、「優劇場」等劇團,顛覆身體、挑戰體制,反射了身處時代的 膠著與激奮。

1987 年 10 月 25、26 日上演的《拾月》,更像是一起發生在體制外的劇場事件,開演當天,正是國家兩廳院的起用日。「拾月」使用戶外閒置空間的策略,將表演者與觀眾的肉身皆置於裸裎的環境之中,與以國家為中心的藝文空間,以及被規訓的身體做出切分。

《拾月》演出劇照,(1987),王俊傑攝影。



1988

1988 年 1 月,南迴鐵路通車至臺東太麻里。 1 月,蔣經國逝世,李登輝繼任總統。1 月,報禁完全解除。4 月,臺灣首次議會暴力事件。4 月,民進黨四一七決議文,主張臺灣國際主權獨立。5 月,臺灣鐵路局火車駕駛大罷工。5 月,農民運動五二〇事件爆發,為解嚴後最激烈示威。12 月,吳鳳銅像破壞事件,嘉義縣吳鳳鄉正名為阿里山鄉。

抗爭、遊行、行動劇:一九八八「驅除蘭嶼的惡靈」

1988 年,達悟族人進行第一次「二二〇 驅除蘭嶼惡靈」反核廢料運動,是達悟族歷史性的示威事件。1974 年,行政院原子委員會展開「蘭嶼計畫」,欺瞞當地居民,建制核廢料儲存場;1982 年,臺電開始將首批核廢料運往蘭嶼,蘭嶼至此才開始有電力。1987 年,蘭嶼居民於機場抗議,被臺電買收的在地鄉民代表赴日觀光,為一系列反核廢運動拉開序曲。

歷史上的蘭嶼,從二十世紀初日本人類學家森丑之助的蘭嶼田調,到本地攝影師張才、林權助、王信等逐一蹲點拍攝,不同世代皆留下不同面向的蘭嶼紀實影像。而 1987 年攝影師關曉榮在《人間》 雜誌上連載的蘭嶼報告,則間接促始了第一次「行動劇場」《驅除蘭嶼的惡靈》的發生。

《驅除蘭嶼的惡靈》行動劇由王墨林發起,有志一同的黎煥雄、王俊傑、「零場劇團」周逸昌,以及雅美青年聯誼會的郭建平等人,一起前往蘭嶼,此次環島遊行的行動劇場以達悟族人為本,使用達悟語演出,將核廢料比作達悟族的「惡靈」,社會抗爭與劇場演出互為表裏。《驅除蘭嶼的惡靈》為此後臺灣蓬勃的社會運動中,頻繁使用行動劇的濫觴。數年後,攝影師潘小俠出版的《蘭嶼記事》,亦收錄了於紅頭部落拍攝的《驅除蘭嶼的惡靈》行動劇場遊行影像。

《驅除蘭嶼的惡靈》行動劇遊行,(1988),潘小俠拍攝。



1989

1989 年 1 月,臺灣與巴拿馬建交。2 月,誠品書店創立。4 月,鄭南榕為爭取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自焚。5 月,詹益樺於鄭南榕喪禮當日在總統府前自焚。7 月,臺灣與格瑞那達建交。8 月,第一座二二八事件紀念碑揭碑。10 月,臺灣與賴比瑞亞恢復邦交,並與貝里斯建交。10 月,中華職棒成立。

行星逆行或歷史偶然 一九八九《歷史如何成為傷口》

然而,世界的 1989 年不僅僅如此。1 月,《香港基本法草案》頒布。3 月,全球資訊網誕生。4 月,北京市民前往天安門廣場悼念胡耀邦。5 月,鐵幕開啟,匈牙利與奧地利邊境開放。5 月,香港支聯會成立。6 月,東歐民主化開始。6 月,天安門事件爆發,解放軍清場。

1989 年,藝術家鄭淑麗在紐約,她看到電視上的天安門學運,帶著小型錄影機跳上飛機,在偌大的北京,她以腳踏車代步,拍下動盪下珍貴的影像記錄。鄭淑麗與王俊傑合作的錄像作品《歷史如何成為傷口》,有鑒於當時報導的扭曲及濫用,兩人以批判臺灣傳播媒體的視角,製作此非典型的紀實之作,解嚴後,主流媒體仍由黨政軍把持,兩人遂拼貼大量新聞標題與老三台電視影像,交錯五二〇農民運動與天安門事件畫面,使兩造的影像視角並陳,反映當年媒體意識形態被政權操控。 在 1989 年的民主與自由、媒體與社會、 政治與權力的戰鬥中,藝術家覆蓋一張錄像卡,暫時結束了這回合。1989 年的 7 月,王俊傑到德國念書,世界彼端氣氛很快地躁動起來。

而 1989 年還未結束。8 月,波羅的海之鏈運動。10 月,達賴喇嘛獲得諾貝爾和平獎。11 月,柏林圍牆倒下。11 月,捷克天鵝絨革命。12 月,冷戰終結。1989 年海嘯般的世界骨牌事件,推動兩個藝術家與世界命運的,究竟是行星逆行或者歷史的偶然?

王俊傑,鄭笠(鄭淑麗)《歷史如何成為傷口》,單頻道錄像,(1989)。



1991

1991 年 4 月,臺灣海基會首次拜訪北京。 5 月,「動員戡亂條例」終止,宣布對中國共產黨敵對狀態結束。5 月,受獨臺會案影響,廢除《懲治叛亂條例》。7 月,長榮航空首航。8 月,第一個網站於網際網路上創建。12 月,南迴鐵路通車。12 月,萬年國會終止。

一元復始的一九九一 寫下最後一句三毛

1991 年,筆名為三毛的作家陳平離世。 她出生的 1943 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尾聲,世界正走向一元復始。日軍逐漸從太平洋喪失戰略優勢。蘇軍於史達林格勒戰役慘勝德軍,此戰成為二戰的分水嶺。義大利獨裁者墨索里尼倒臺。美英中簽署《開羅宣言》。1943 年,盟軍進入北非的卡薩布蘭卡一週後,描寫戰亂時代的大情小愛,電影《北非諜影》正巧於 紐約首映。

三毛的漂泊人生與愛情故事戲劇性並不亞於《北非諜影》。國共內戰後,她隨父母從南京遷至臺灣,此後三毛一生的大小故事,街頭巷尾悉知。早逝的三毛著作等身,早年書寫小說,後以旅情遊記、散文見長。《快樂鬧學去》描寫她的求學歷程,從初二休學,後來顧福生的繪畫啟蒙,到去洋的留學歷程;於聯合報發表的生活旅記,集結成《撒哈拉故事》,是其傳奇漂浪人生的成名之作;《稻草人手記》記述她搬到迦納利群島的生活;在《夢中的橄欖樹》裡她失去了人生伴侶荷西;《千山萬水走遍》中,三毛在中美洲繼續浪遊,其後,她結束十四年漂泊回臺定居;她的第一部劇本,亦是生涯中最後一本作品《滾滾紅塵》於逝世前一年完成。1991 年 12 月,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解體,世人眼中宛如幻夢的三毛一生,與世界的歷史同年邁入尾聲,她收筆寫下最後一句話:人生最大的事業,不過是放心而已。世界就此萬象更新。

三毛最後絕筆,(1991)。

文/Junye Lin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

狂八〇: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
展名:狂八〇: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
展期:2022.12.03-2023.02.26
地點:北美館 1A、1B展覽室
官方網站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