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貞市場裡的東南亞聯合國

專欄作家_李明璁

深入這麼多不同地域、種類與型態的台灣市場,若以食物與食材內容的異質多元來看,桃園忠貞市場肯定是最令我印象深刻的。畢竟桃園是全台灣新住民人口比例最高的城市,這裡長期融匯而成的多元族群景觀,早已相當豐富有趣。

至於市場所在的龍岡,曾是全台眷村密度最高的區域,也是北台灣的軍事部署要地。市場早期沿著忠貞新村而逐漸聚集成形,附近住戶大多是從雲南撤退到金三角地區的孤軍和家眷。如今,眷村已經改建搬遷,忠貞市場卻仍保留獨特的滇緬飲食地景。爾後這條味覺路徑繼續蜿蜒擴散,伊斯蘭與東南亞的飲食文化漸次落地生根。

來到忠貞市場的觀光客,九成都會先大啖一碗米干再說。我稍微算了一下,兩條街便聚集了三十多家米干店。每家的湯頭和配料,其實都有些微妙差異,也因此各有偏好擁護的顧客。

坦白說,我個人並不覺得需要特別評比、挑選所謂最道地的店家,就像我也不會去細究雲南米干、和台式粿仔或客家粄條,這三種相近米食哪個最好吃。畢竟,飲食的混種,就像文化的多元,都是在傳承、創新與彼此學習之間,不斷演化。

造訪忠貞誠米干的那日,天剛亮,李老闆便到市場補貨,老闆娘在店鋪後面磨米,一直做到早上 9 點,才把當天的米干份量做完,如此分工已近 30 年。雖然廚房很小,但要搬動大鍋,還是得使出全身力氣,即使每天反覆,怎麼看都不輕鬆,老闆娘卻笑說,她習慣了。

與米干同在餐桌上的豌豆粉,也是雲南小吃基本款。講究口感的李老闆,在豌豆磨好後,會仔細過濾豆渣,等水滾了把濾過的豆漿倒進去,還得一直攪伴不能停歇,直到熟透,豆子的生味都被去除了,濃稠的口感也有出來,才進入自然放涼的階段,準備可以上桌。看來無論是米干或豆粉,這些美味的背後,絕對是勞力密集的辛苦投入。

走出米干店,忠貞市場街邊的異國熟食攤,才剛準備爭奇鬥豔,我們造訪的荷蓮姐攤位便是其一。攤上美食五顏六色,有來自泰國、越南、印尼、緬甸和雲南的廚師,從各自廚房做好騎車送來。比如光是越南粽子就有鹹肉、芭蕉、椰子和綠豆四種口味。來台38年的荷蓮姐,是緬甸出生的回族人,7歲時全家跟著軍隊逃到泰北美斯樂。她說在金三角的生存法則,就是什麼語言都要會,也什麼東西都懂吃懂煮。

除了食物,忠貞市場有個特別景象,短短一條街集中了很多修指甲和刮腳皮的半露天攤位,老闆多半是來自越南的新住民。而每位顧客不分男女老少,大家都很自在地,就在路邊露出他們的腳丫接受服務。這景象其實有著奇妙的鬆弛感,於是我也跟著脫下鞋子坐了下來。

休息後繼續逛,與熟食攤位同樣吸引五感全開的,還有各種香料與蔬果食材,比如越南新住民阿容自種自賣的香草攤。其實台灣引進東南亞香料植物的歷史悠久,隨著移工與新住民人口的增加,原本只是特定族群藉以懷念故鄉味道而在自家栽培的植物,漸漸也能在市場上買到。阿容自家的菜園,就種了十幾種越南香料植物,像是香蘭葉、打拋葉、刺芫荽等等。阿容平日在工廠上班,因為跟她買菜的客人愈來愈多,每天下班,她還得趕去菜園忙交貨,假日則到市場擺攤。她說,種菜雖累,卻是她紓解鄉愁的必要方式。而因為攤上賣的,大多是台灣人有點陌生的香料植物,於是像阿容這樣自產自銷的老闆,就會同時肩負推廣任務,不只告訴你每株植物的名字,連烹煮方法和食療功效,都會細心教學。

過了中午,市場陸續收攤,人潮散去後,忠貞市場一旁的龍岡清真寺,獨特的綠色建築探出頭來,變得醒目。我心懷敬意地走進裡頭,肅穆之氣,和一旁市集喧囂截然不同。根據統計,這裡是全台十座清真寺當中,唯一一座教清人數持續增加的。

早期許多來自滇緬地區的眷村居民本身就信奉伊斯蘭教,因此籌款在眷村旁邊蓋了這棟素雅美麗的清真寺。如今,龍岡清真寺也服務桃園市內大量的印尼移工。你可以看到很多騎著電動自行車的移工,從鄰近工業區來這裡做禮拜。我看著整齊停在清真寺旁、宛如迷你版變形金剛、七彩繽紛的改造電動車,我知道對這些年輕移工來說,它們不只是代步工具,更期待藉此展現,苦勞生活裡自己仍想擁有的一點自由個性感。

他鄉變故鄉,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幸好,有清真寺的信仰,與市場裡的美味,支撐起在異地努力生活的身心,同時也連結祖先的記憶、原鄉的認同。在此基礎上,漸漸融合,安身立命。而從舌尖的多元,到心胸的開放,全球化和在地化,其實已一體兩面地、共存在這個繽紛熱鬧的市場裡。就像那位賣熟食的荷蓮姐所說:「世界縮小,而市場變大了。」

我在忠貞市場待了不只一整天,用五感體驗著各種文化的美妙交疊。這裡有多姿鮮豔的色彩,多語熱情的叫賣,還有酸甜苦辣的多重滋味。承載著移民的記憶認同,共構出庶民的生活世界。曾有人問我:建立一個面向大海的多元島國如何可能?現在我知道:答案就在這般菜市場裡,生生不息的混融活力。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