蜿蜒山路上的直送菜車

專欄作家_李明璁

我們以為的菜市場,就是一個在固定地方進行買賣的場所,但其實,因應偏鄉角落的特殊需求,台灣有些山區會有所謂的「菜車」,沿著蜿蜒山路上下穿梭,甚至直送行動不便的老人家門口,宛如一個便捷的行動小超市。

在台中東勢,就有一輛經營三十多年的菜車。年輕老闆阿峰,接下爸爸留給他的小發財貨車,每天一早和太太一起先出門批菜,然後獨自沿著大甲溪畔,一路開上山。儘管收入有時未必能平衡成本,而且這樣做買賣實在太辛苦,但他還是持續傳遞一份服務眾人的溫暖心意。

阿峰的客人,有許多是在山上耕作的農民,他們習慣在工作前,先到菜車買好食材拿回家冷藏後,再出門開工。這表示阿峰前往每一站的時間必須抓得很準,否則就會讓大家等嘸人。那天,我坐在阿峰的副駕駛座,像是個實習生似的跟著他,一路學著幫忙、同時拍攝訪談。

在清早菜車抵達第一站前,竟然已經有許多顧客引頸期盼。車才剛停好,大家就蜂擁而上。我真沒想到菜車才「初登場」就如此繁忙,來買菜的婆婆媽媽絡繹不絕。我甚至有點擔心,菜該不會就這樣三兩下被買光了吧,等一下還有很多站耶。

我問了位大姐,想知道她對阿峰的印象。她說阿峰很有禮貌,總會噓寒問暖。阿峰的爸爸從前經營菜車超過二十年,其實有許多老顧客看著阿峰長大,現在他接班了,自然而然也會對這些長輩有份敬重,並盡可能給大家方便。

比如在路上,一旦有人招呼攔車,阿峰每每都會耐心停車,讓居民輕鬆買菜,順便聊幾句,陪他們解解悶。隨著菜車一路上山,油門要催落去,但車卻不疾不徐地穩穩前進,就像阿峰給人的好感,總是如此勤奮積極,卻又客氣謙和,耐心接待、溫暖應對各種不同需求的人。

這讓我想起法國人類學家牟斯(Marcel Mauss),其在經典著作《禮物》裡,說明了人類如何進行交易的法則,不只是基於理性的經濟考量,更重要的是,交易雙方在互動往來中,建立起某種「給予、接受與回報」的信任關係。

阿峰大老遠把菜車開到山上,甚至冒著相當程度的交通意外風險,他肯定是在「划不划算、值不值得」的算計以外,懷著溫暖也堅實的回饋心意。

繼續前行經過某站,阿峰說只有一個會來買菜的顧客,她是位外籍看護,獨自在家照顧老奶奶,聽到菜車音樂放送就會走下來。但不知為何,那天卻不見人影。「這種狀況總會令人掛念,畢竟山區老人家多,難免都有各種病痛。」阿峰感嘆道,神情難掩擔憂。

坐在副駕的我,沿路感受一種微妙的工作節奏。一方面因為山上車少人少,好像可以迎著風、一路慢行。但另一方面,我又常感受到阿峰內心焦急——得趕快往下個點移動,因為路上不時會有客人打電話來,問菜車什麼時候到。

有時聽著阿峰跟打來訂菜的客人對話,我倒覺得菜車完全是乍看老派、其實超前部署的商業模式。現在各種標榜「客製化、快送到府」的服務,不也就是如此罷了。

那天最後一站,菜車停在一位阿婆家的門口。阿婆84歲了,卻很好客、喜歡聊天,看到阿峰就像孫子回來一樣高興,問阿峰要不要坐下來吃點什麼。

阿婆讓我想到在日本也有所謂的「買物弱者」,指偏鄉因為生鮮市場稀少或人口嚴重外流,以致於高齡或行動不便者在購買食品與日常用品時會遇到諸多困難,地方政府和民間團體因此發起一些行動,來協助這些長輩和有需要的人,以便他們取得日常生活所需物資。

我深深覺得,阿峰的菜車對這座山、和它的居民有兩層意義。一層當然是功能性的,它可以服務住在很偏遠、或不方便移動的居民,把東西送到他們身旁。另外一層意義是心理性的,它會讓居民感到一種安心,集體的認同感。

菜車老闆和顧客不只存在買賣關係,他們會聊天,互相關心。於是這個行動菜車,既傳遞貨物,也傳遞話語與情感的交流,讓大家意識到,我們都住在這座山裡,共有一種神奇又穩定的安心感。這也是菜車每天蜿蜒穿梭在山林河谷,最美好的意義。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