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作家_李明璁

夜行巴士裡的挪威森林

當下我有一種奇妙的感覺,那其實不是「哭」,也不完全是一種為了特定人事物而悲傷落淚的表現。相對於一般來說具有對象性與指涉性的「哭」,男孩在漆黑座位上的啜泣,更像是某種沒有邊際的嘆息與無助。

專欄作家_李明璁

一座老市場的優雅身世

從庶民滷肉飯、高級水果行、到老派咖啡店;從昭和氣味的店招,到放射蜿蜒的條通;從日治到戰後的風光熱鬧,走到沒落的哀愁、與重建的努力;從有錢人的奢華採購,來到小市民的日常滿足。台中第二市場,正如任何一個充滿故事的菜市場,帶我們穿越時光隧道,直探一座城市的靈魂深處。

專欄作家_李明璁

關於泰山的青春記憶

村上春樹在《失落的彈珠遊戲》中曾問到:「你相信這世上有沒有永遠不會消逝的東西?」坦白說,我活得愈老愈覺得這是個狡猾的壞問題。反而是特麗莎在埋葬狗兒後所感受到的,比較真切——那是一種「奇異的快樂和同樣奇異的悲涼」。

專欄作家_李明璁

莎拉大媽的藍調

我在芝加哥遇到的那位莎拉大媽,前年過世了。她從 14 歲開始唱藍調討生活。雖然在 29 歲時曾經短暫赴歐巡演,也在巴黎灌錄過唱片,她卻始終無法靠一副絕妙歌喉出名獲利,於是她說:人生大概就在這幾個熟悉酒館的演出裡度過吧。

專欄作家_李明璁

駕駛座上的未來作家

無論是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在1976年導的經典《計程車司機》⋯⋯。開著車巡迴城市角落、接送各色人群,司機與乘客共處在一個狹小空間,某種奇妙關係突然成立也隨時結束,既無過去也沒未來,就是些當下的對話。

專欄作家_李明璁

當麵館裡的電視新聞被轉台

我跟麵館老闆娘說,一直在店裡播新聞當然沒有什麼不好,如果我們的新聞品質正常一點,可以有 BBC、CNN 或 NHK 一半的水平就夠了,⋯⋯可悲的是,螢光幕裡泰半都不是「新聞」,而只是各種真偽難辨、不知道其實也沒差的資訊碎片。

專欄作家_李明璁

陽子的蹙眉與笑容

這次回顧展的海報,恰好就使用了此張荒木拍攝陽子沈睡在小舟上的經典黑白照片。以致於當我僅只是來到展覽入口時,什麼都還沒看到,卻已經默默感到鼻酸揪心。

專欄作家_李明璁

Goodbye、Hello,南門市場

無論是這些攤商自己、或他們的上一代所曾經歷過各種流離搬遷,雖然總是要依依不捨地跟過去說再見,但同時也意味著,充滿期待地要向未來說哈囉。此刻走在中繼市場裡,聞著濃郁不變的食材香氣、聽著始終一致的親切招呼,我清楚知道,這將會是一個其實永不熄燈、明天還要繼續跟你說早安的偉大市場。

專欄作家_李明璁

重新遇見,一間全球在地化的書店

那些唱衰「本土題材難出國門」的人,無法理解回溯歷史的能量多麼巨大,所有跨越疆域、穿透人心的生命力都可能由此孕生。從文學、藝術、音樂、電影、遊戲乃至動漫,台灣文創的未來不能只依賴中國龐大的資金市場,關鍵更在於:能否誠懇動人地訴說土地與文化的故事,並以創新科技形式重新闡揚歷史人文內容。

專欄作家_李明璁

我曾在那兒,遇見什麼樣的自己

我總是習慣在醒來片刻就開始發呆。尤其愈來愈冷的季節,所謂異國情調不過是晨間的一縷冰冷空氣,從窗櫺縫隙悄悄鑽入面頰毛細孔。十八年了。如果從那刻以後的自己有了什麼新生意義,「新自己」如今也已成年。永遠記得當時的不安感,幾乎蓋過了興奮。這是我和「新自己」相遇的第一晚,與其說新奇陌生,不如說一切似曾相識 (déjà v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