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個不畏中國的好萊塢

一定會有人問:先不論是否欺善怕惡,既然拍電影那麼燒錢,當初好萊塢為何會有那麼多片商錯估情勢?最有可能的正確解答是,在中國改革開放以前,美國對其他國家輸出民主以促成經濟活動的嘗試都極為成功——台灣的情況自然毋需多言,科索沃當地甚至立有美國前總統柯林頓的雕像——因而忽略了中國和其他國家相比,在人口以至於國力都是完全不同量級的對手。

河床劇團 X FOCA 福爾摩沙馬戲團|《夢與陰影》:關鍵字是「超越」

構思主題時,郭文泰也想過政治社會議題的方向。2021年,河床劇團《被遺忘的》,以1984年礦災的歷史事件延伸討論勞工議題來創作,讓郭文泰看見劇場的教育功能。而在創作過程中,他領悟到,演出並不只提醒人們回首過去,也剖析當下的自己對這些議題的看法,於是《夢與陰影》的創作方向逐漸收束在「自我」。

生成與後設:《強制對話》的影像策略

雖然沒有預設的腳本,但孫瑞鴻清楚自己想以身體為媒介,探索感知的表達形式。所以對孫瑞鴻來說,拍攝主要就是將陳武康的肢體動作與表情清楚地記錄下來,後製時就不會無素材可用。但可以採用每天拍一點、看一點的方式發展素材。

終於要完結了 ⋯⋯ 在《新劇場版:終》之後繼續補完

故事表面主線是貌似神祕的外星生物與地球保衛軍間爭鬥的傳統套路,但暗地裡卻是總導演庵野秀明極喜歡的人類派系鬥爭政治劇。而世界觀經過元祖 TV 版、舊劇場版、漫畫版以至電視遊戲多方向擴展,各種重要或故弄玄虛的細節,大大小小的散落在不同版本之中,為當年觀眾帶來「全體追尋故事真相」的社會級討論現象。

《束縛》之外的茜茜——藏匿於歷史之間的真實

儘管在《束縛》中,所有情節不全然忠於史實,但導演瑪利.克洛澤卻巧妙融合虛構劇情,以此挖掘茜茜的內心世界,進而強化其身處於皇室的掙扎與不愉快,更面向展現女性解放的私密世界。當中,藉由遠從法國前來為皇后拍照的路易.普林斯(Louis Le Prince)一角劇外背景,微妙呼應劇中茜茜的心境轉折。

《鏈鋸人》、《SPY╳FAMILY》、《給不滅的你》—— 從日本動漫談創作的形式、氣味及風格

過往我在課程、講座及文章中很常提到風格,對我來說,那是作為一個職人非常重要的基本功課,比如說今天我們要學習一門武功,你必須理解一個流派的核心宗旨與脈絡變遷、學習不同時期掌門人的招式與變化型,並透過修練慢慢將技巧內化於心;有一天,等到你累積了夠多招式,並在實戰經驗中融會貫通,你方會從自己的人生經驗與核心裡,長出屬於自己的東西。

歡迎進入羅傑.伊諾的「空間音訊」

談起環境音樂的發展,功勞多半歸於布萊恩,但嚴格說來,兩兄弟在這門大師課程上的才學其實不相上下。羅傑在《聲音》以及《阿波羅11號登陸月球》(Apollo: Atmospheres and Soundtracks)專輯內,與哥哥及加拿大音樂製作人丹尼爾.雷諾伊斯(Daniel Lanois)可說是三分天下,除了作曲、編曲,亦提供了他充滿標誌性的琴音與繚繞不絕的空間殘響。

憑藉超群手藝,他化鹹奶油為神奇

克里斯滕森50多年來雕製了數百座奶油半身像,相較之下,庫爾澤只雕過四座。他被賦予的任務是要用90磅的 AA 級鹹奶油塊,雕刻出乳品公主參賽者們的柔美面容,而克里斯滕森則會透過 iPad 上的 Zoom 視訊會議從旁密切指導。

不要害怕誤譯——設計師石塚俊

亞洲的語言和字母如果要在同一版面上各司其職,狀況會非常複雜。不僅文字的外觀不同,語法和排版的規則也不一樣,文字承載意義的方式和訊息量更是截然不同。我可能已經放棄去融合,或是說我們該避免去融合兩者。所以我將自己的風格定義成:在尋找語言關聯性的同時,讓歐式網格系統和日式排版技法「並駕齊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