墮胎合法化背後「不受期待的孩子」

6月24日,美國最高法院推翻了1973年羅訴韋德案 (Roe v. Wade) 的決議,取消了聯邦法律對於墮胎權的保障。自此之後,婦女在什麼狀況下可以墮胎,將會由各州法律決定,而不再有特定期間內可以自由墮胎的保障。這個制度的改變牽涉到許多哲學與社會的議題,而身為沒血沒淚的經濟學徒,倒是可以談談經濟學經典文獻背後的故事:允許婦女自由決定是否要在懷孕前期墮胎,對社會未來的犯罪率會不會有影響?

讀者們可能對《蘋果橘子經濟學》一書並不陌生,作者之一的史蒂芬・李維特(Steven  Levitt)曾和另一名經濟學家約翰・唐納修(John Donohue)於2001年在《經濟學季刊》發表過一篇引發大量關注,同時爭議超多的論文——〈墮胎合法化對於犯罪的影響〉(The Impact of Legalized Abortion on Crime)。這篇論文描繪的故事,就是墮胎合法化讓母親多出了一個「不把意外懷孕的小孩生下來」的選擇;而對於較弱勢的母親,這個選項讓他們不必勉強生下自己無能養育的孩子。如果這些不受期待的孩子們在未來有更高的機率(因為種種原因)成為犯罪者,那麼墮胎的合法化,就是從源頭便將有高機率會成為犯罪者的生命,提早在胚胎時期就扼殺掉,從而減少「犯罪」的供給。他們的論文,就是試圖檢驗這些因為1973年墮胎合法化之後而未能出生的生命,是否真的讓20年後的犯罪率下降了。

在當時,這個假說光是寫下來,就挑動了許多人的神經。有些人甚至指責李維特是人種改良論的支持者,透過研究暗示中下階層的人(通常是西班牙裔或非裔)不應該生孩子——即使論文結果實際上反而顯示:在控制其他因素後,來自社經階層的影響並不若墮胎明顯。不過,具體來說,李維特和唐納修是怎麼證明這個陳述的呢?讓我們先想像最理想的研究情境:如果想要真正找到墮胎與犯罪之間的因果關係,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實驗——隨機讓某些孕婦有墮胎權,但另一些卻沒有,然後在20年後看這些沒有墮胎權的孕婦的子女是不是有更高的犯罪率。因為墮胎這個變因是隨機決定的,不會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所以我們可以直接宣稱墮胎權和犯罪率有因果關係。

當然,這種研究從各種角度來說都不可能進行。所以在經濟學中,一般會用「自然實驗」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利用政府新實施的政策來操作實驗,檢驗政策造成的影響。以墮胎合法化的情境,我們可以區分兩種不同的州:有些州在1973年以前,就已經沒有墮胎的限制了,而有些州則是因為羅訴韋德案的判例解除了墮胎限制,所以改變了他們原先的社會狀態。因此,假設這兩種州原本有類似的犯罪率變化趨勢,若20年後,解除限制的州的犯罪率有更明顯的下降趨勢,或許就表示解除墮胎限制的政策,的確對犯罪率有正向幫助。

可惜,這種論證方法仍然有很大的缺陷。如果檢視1973年的資料,就會發現,當時已經解除墮胎限制的州,大多是自由派較多的州(還有夏威夷和阿拉斯加,但作者表示:「這兩個州一向都很奇怪,所以也不太能參照」)。所以單單比較這兩種州的差異,很難確認犯罪率的下降,到底是因為解除了墮胎限制,還是因為偏保守的州天生神力。

因為資料上的缺陷,作者們決定用迂迴的方式攻破這個問題。首先,假如墮胎合法化的政策有效的話,那麼最高法院宣告墮胎合法化後,最先修法的幾個州應該會首先收到犯罪率降低的成效,而這也得到了資料的支持。再來,在合法化後墮胎比率較高的地方,犯罪率應該也會降低。為了檢驗這件事,他們將所有州分別依照1997年(也就是墮胎合法化的24年後)的墮胎比率分成高、中、低三組。他們首先確認第一個12年(1973到1985年)的犯罪率變化,三組數據幾無差異,表示他們之間可能沒有潛在的、研究者沒觀察到的趨勢。接著,他們觀察第二個12年(1985到1997年)的犯罪率變化,發現在墮胎率更高的這一組,犯罪率降低的幅度也更高。最後則用統計模型檢視墮胎率的變化是否會影響犯罪率的降低程度,結果也是肯定的。

飽受爭議的論文〈墮胎合法化對於犯罪的影響〉試圖檢驗1973年墮胎合法化之後而未能出生的生命,是否真的讓20年後的犯罪率下降了。(Getty Images)

這些相關性的結果,似乎都暗示墮胎和犯罪率真的有一些聯繫。這也是當時這篇文章聲名大噪的主因。作者在論文結尾預測:因為墮胎合法化的緣故,每年的犯罪率會減少1%。在20年後,作者也用更多資料得出了類似的結論,同時(有點令人意外地)成功預測了犯罪率降低的走向。另有其他研究利用西歐幾個國家的資料檢驗,結果也支持這個「墮胎減少犯罪」的假說。

不過如果更仔細思考,這個故事要成立,其實有很多不同的管道,並非真的是來自這些「不受期待的孩子」沒有出生。有一些研究者就指出:墮胎合法化與毒品市場結構改變的時間點差不多,其他研究則發現,墮胎合法化能夠減少孕婦未來的健康風險。綜合這些資料看來,「不受期待的孩子」的假說,其實不見得像李維特和唐納修宣稱的那麼有效。在2021年發表、使用羅馬尼亞資料的一篇研究發現,雖然墮胎和犯罪數字有負相關,但是單純就犯罪「率」來說,墮胎就沒辦法解釋了。這也暗示了,比起「不受期待的孩子」,犯罪的減少可能只是因為人口結構的轉變。

此專欄以往介紹的許多研究,常常都是像已經有謎底的偵探小說般,有著乾淨俐落、接近一刀斃命的設計和結果。不過經濟學家工作的日常,絕大部分其實更像是一系列懸案影集——像墮胎問題一樣處處都是難以解釋的疑點,需要透過曲折離奇的研究過程,才能稍微瞥見曙光。聳動的故事當然很能吸引大眾的目光,可是要證實這些故事,背後需要的抽絲剝繭功夫常常很難被大家注意到。最後附帶一提,筆者的立場是支持墮胎合法化,不過這次美國大開倒車,或許也賦予了我們難得的機會,去檢視墮胎對社會產生的效果——若細細思來,這個代價可能就是另外一批20年的生命。

經濟學小抄 EVERYDAY ECONOMICS
起床、通勤、工作、用餐……每日生活中的每一個大小決策都是一場關於經濟學的辯證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