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工具如何變成社群媒體:身分認同、政治、記憶和公眾

人們支付金錢購買勞務或物品所累積的資訊,可以完整且描繪出這個人的形象,這一點只要翻翻每個人皮夾中、手機裡的發票就知道了,你和哪些人吃了大餐、去了哪裡玩樂、購買了什麼樣的商品,甚至有哪些其他人所不知道的祕密或愛好,都能一一釐清,更重要的是,不同於網路世界能匿名的特性,每一筆金錢交易都可以輕易地指向特定人選,幾乎沒有方法可以完全隱藏。

你的三倍券花在哪? 從消費傾向看疫情下的發錢政策效益

從台灣去年發行的振興三倍券來看,行政院在今年 7 月提出的報告中,用數位券的每人平均使用金額,乘上領用人數,算出三倍券約刺激了 1,349 億新台幣的消費。然而,這樣的算法非常不精確。政府如果要發錢,要不就是有歲入盈餘──這在現代國家幾乎不可能,要不就是向未來借錢來發。向未來借的錢誰要還呢?其實就是未來的我們這些好國好民要繳稅還錢。

選大學應該看排名填志願嗎?

影響更大的,或許還是學生來自怎樣的家庭。雀蒂等人也有使用美國的財稅資料,檢視了美國大學的家庭背景代間傳遞現象。他們的主要發現,是各不同大學之間會明顯地依照家庭背景「分層」,也就是有錢人家的小孩主要集中在特定的幾間學校。

宜家的回收計畫,真有比較環保嗎?

該家具零售商表示,這項服務將會減少浪費、提升永續性,這是為環保所盡的一份心力。今年 1 月底,宜家告訴《金融時報》,它也正在考慮提供範圍更廣的家具配件,協助人們維修產品。
但,宜家需要為它的環保形象做更多事嗎?長久以來,宜家因其對環境造成衝擊備受批評,為製造其以不耐用著稱的家具,它耗費了大量資源。

世界如何耗盡一切

疫情期間,許多貨物的全球短缺現象,暴露了我們過度依賴準時化生產,但過去一年的動盪,讓削減庫存的價值受到動搖,同時又重新引起相關討論,擔憂某些行業過度削減庫存,反而易受到時局毀滅性破壞

陰謀論是怎麼產生的?

什麼時候人們的信念會更容易被陰謀論影響呢?研究發現,在情況相對比較撲朔迷離的時候,陰謀論的效果就會變得更強。這個結果直觀上很容易理解:要是資訊很容易解讀,能夠搞鬼的空間就會更小,就算真的能想出什麼陰謀論,也沒辦法偏離事實太遠。然而,要是資訊詮釋困難,容許各種不同陰謀論的空間也就變大了。

蒙蔽駕駛雙眼的 ETC

通常執政者可能會擔心過路費調漲之後民怨四起,下次選舉就只能捲鋪蓋走人,因此比較不會在選舉年調漲過路費,但芬克斯坦發現,在引進 ETC 之後,政府反而不怕在選舉年漲過路費——反正沒人會發現,我們愛怎麼漲就怎麼漲。

無聊經濟

「因為花了太多時間在家,我們為居家空間投資了更多的錢,」市調機構 NDP 集團零售分析主任馬修.柯恩(Marshal Cohen)表示。「而我們花錢購買的東西,都是為了能讓自己忙起來。」

批踢踢帳號為什麼這麼貴?

經濟學中,有一個經典的資訊傳遞賽局。舉例來說,有個長條形的海灘某處藏著一個寶藏箱,另外有一個持有寶箱地圖的傳遞者,以及不知道寶箱地點,但手上有鏟子可以挖寶的接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