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view with Hashimoto Naoko
我有意識地將生活中不經意看到的顏色擷取下來,儘管以這些想法為基礎創作,實際上仍然有很大一部分是憑直覺動筆。
您的數位閱讀序號權限期間為
脫離黑道後,紋身、斷指以及長期的犯罪紀錄限制了他們的就業機會,讓許多人難以融入社會。日本法律對與黑道往來的限制也使黑道在脫離組織五年內,無法執行開立銀行帳戶、註冊電信方案或租房子等生活必需事項。面對這樣的困境,壘球隊的經理龍崎雄二(Yuji Ryuzaki)為了幫助前夥伴們建立新的生活,在2012年成立了龍友會。
《風再》雖將時代作為人物背景,但香港曾因鴉片戰爭而被割讓,二次大戰也導致人口遷移離港,乃至1949年國共內戰爆發促使國民黨員逃難至香港,到1956年因中華民國國旗的「雙十」所引發雙十暴動的歷史,甚至呼應《憂鬱之島》中所述的六七暴動,當時所有華人的反英殖民情緒,以及對被洋人政權箝制的不滿,不僅其來有自且悶燒許久,更因有意無意的風氣輿論操作,最後按捺不住終而爆發。
闔上《1984》後,我感到腦部缺氧,狠狠伸了一個大懶腰。我感覺複雜,想讓眼淚分擔一點情緒,可是我哭不出來。一旦悲傷,彷彿我已默認了什麼。其實書裡有些畫面也讓我感到快樂而無所畏懼,但很快就消滅了,最後只剩徹底完蛋的感覺。
《大嘻哈時代2》中,選手的組成相較第一季更加多元廣泛,選手們擅長的技巧與曲風迥異早已不是新聞,來自四面八方的參賽者身分也各異其趣:從未發表過作品的嘻哈素人、大學嘻研社成員、地方饒舌團體成員、廠牌歌手、台商二代、星二代⋯⋯值得一提的是,這屆比賽中也不乏許多現役或前任偶像團體成員,以個人身分參賽並努力地在節目中展現出他們對嘻哈的熱情與理解。
後來我似乎是懂得了這兩本詩集為什麼選擇線裝。得在紙上用力鑿洞,以銳利針眼刺入,紅線川流,彷彿歷經生產後的撕裂,得由一雙手將四裂的肉身縫合。生完是空洞虛弱的,縫進肉裡是痛的,對於誕下血肉的一部分之印象故而長久不滅。長進肉裡的,現在捧在手裡,就如潘家欣為長女寫的詩集取名《負子獸》,意味媽媽自人化獸,變形變態,一生背負。
第一遍失敗,第二遍不夠好,到第三遍才會想到,什麼才是好。再來一遍,會有機會做得更好,讓自己變成更好的版本,但用上幾輩子修為追求圓滿,蒐集更多人生成就過後,那才發現,你需要的,就是你本身已經擁有的,你不想錯過、不想放下的,往往都不是更好、最好的。故事表達了對人生那份淡然隨緣的領悟。所謂緣份,就是這麼一回事。
電影挪用了古典樂壇的空間符號、運作邏輯與權力結構,「莉迪亞・塔爾」成為此結構頂峰的代表形象,但此等形象也充滿著危機與破綻。陶德・菲爾德運用景框設計,讓人物被壓制在巨大、陰冷、充滿細節的建築空間裏,危險信號不斷從四處以噪音雜訊的形式滲入塔爾的生活。
當你凝視,不自覺地將眼睛瞇成一條細線,看來無法抓住頭頂的雲,更踩不著腳邊的金斑,你深呼吸,毛孔似乎奮力一張一合,意圖沐浴在暖陽之下⋯⋯安德里亞・賽里歐受到身邊自然景緻的啟發並組合出不存在的畫面:花園裡的樹籬、鄉間恣意蔓延的枝葉、海岸邊的灌木,自2018年採訪至今,他仍持續用色鉛筆感知澄澈的光影。
《This Is Why》出色且真實地捕捉了千禧一代的不安感:如果你在20後半30歲出頭的話,你還能體會它所描述的情緒;而如果你在十幾歲的時候正好就跟著〈Misery Business〉一起吶喊,這一切可能會感覺非常貼切。第二點尤其關鍵。與你的歌迷一起成長並不是件容易的事:音樂人經常被困在他們最紅的作品裡,只能不斷帶來懷舊的經典歌曲,而歌迷們為了可以得到更多同類型歌曲,則會忍受幾首新歌作為回報。你永遠不會說 Paramore 正自在地走向成熟,畢竟他們的特點是焦慮和擔憂,但他們無庸置疑地愈趨成熟。
季代的廚藝,大抵也像是枝裕和的作品,要在它們適合鋪展的地方,才會遇到剛剛好的題材,哪怕微小,都能餘味深遠。這是一個關於追求藝術,尋覓自我認同與歸宿的故事,也是是枝裕和一趟回鄉之旅。
由於受到各層面的威脅,含有負面意涵的敘事設計通常成為探討人工智慧議題電影的主軸,例如2002年的《虛擬偶像》、2013年的《雲端情人》,以及2015年的《人造意識》。這些電影作品也伴隨時間的推進,為人工智慧的形態從外形、聲音、人格化到更臻符合想像的物理實體演進過程做出十分完整的視覺展現,更綜合美學、視覺效果來體現各項人類對於人工智慧既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