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的牽繫——神人之家非關神明

對導演而言,家庭之於他是一項艱難的挑戰:因為金錢的矛盾,他選擇離家逾二十幾年,卻因為自己終究是家庭的一份子,最終仍選擇回去直面這份矛盾。同時間,《神人之家》最大的困難處便是在於,記錄者如何在其中界別自己的身分,是該客觀作為導演側目一切,抑或改以兒子主觀視角進入化解一切。

與父親和解的《光榮之路》

本屆榮獲新星獎新北精神獎的短片電影《光榮之路》是由導演湯子賢所執導的一部公視學生劇展作品,內容講述在三峽種植檳榔的農戶父親:吳光榮(莊益增 飾)與兒子:吳育賢(阮柏皓 飾)之間動人的互動。

倫敦電影院歷史巡禮

位於東倫敦的「城堡電影院」(The Castle Cinema)興建於1913年,至今已超過百年,但其於1958年陸續轉為賓果遊樂室、倉庫與便利商店,營運中斷半世紀,終於在2017年透過群眾募資重新翻修,並積極與當地藝術社群合作舉辦講座、黑暗中聆聽會(Pitchblack Playback)等活動,讓這座曾經輝煌的電影院重現風華。

人與城市:王家衛的時代地誌學

童年對王家衛是至關重要的時期,該時的經歷也影響到他日後的創作。1958年生於上海的王家衛,5歲跟隨家人移居香港,但初來乍到的他,既聽不懂廣東話,也不會說;想找人說話,兄弟姐妹卻仍居於上海,僅能以書信溝通交流。面對外在環境的語言不通,內向的王家衛亦不擅於表達自己,他就像《春光乍洩》中的梁朝偉,總對著肥皂自言自語。

《不!》影像中的凝視與對抗

喬登・皮爾的創作除了反思媒體中的種族形象外,也不斷反映他身為 X 世代在成長中所經驗的美國媒體娛樂文化。從充滿身分政治意味的砍殺類型舊作,到仿製史匹柏式的好萊塢奇觀電影《不!》,或是各種電視情境劇和日本動畫的引用,皮爾企圖從他長年吸取的媒體養分中提煉出新的觀看視角,一種反思凝視與對抗凝視的探索。

韋家輝的混沌雙生:戲劇的悲劇、悲劇的社會

韋家輝的故事中總有一個「狂人」角色,展現出一種「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的風骨,近似癲狂、又帶點執念,決心去做他所堅信的事情,並執行到底;但他也因此常被外界誤解,被妖魔化或貼上神經的標籤。在韋家輝筆下,這群癲狂人物通常會誕生於一個二元「視」界,即以他們為中心,利用可視性的有無,呈現外部和內在對其的交互影響與反差。

《非戀人絮語》:冷眼揭穿虛名的愛情,一部仿安德森的戀愛贗品

無論是《非戀人絮語》或是《世界上最爛的人》,它們都不約而同地朝往同個方向叩問:關於生育、關係穩定後是否還能保有自我人生的彈性、女性步入年老的身體焦慮、整體社會期許的性別腳本,與自我實現的急遽差距。這些電影在這個時機相繼出現並非巧合,反而更完整地呈現出一整個世代面對當代社會提出了相同的困惑與疑問。

《咒》與「字母換位效應」重訪

偽紀錄恐怖片對攝影機為何在危機現場仍持續拍攝的理由通常支吾其詞、付之厥如或令人啼笑皆非,儘管已經大禍臨頭,人們總是不知為何地依然拿著攝影機,彷彿讓畫面好看一點的祕密慾望才是真正支配角色的超自然力量。而偽紀錄恐怖片通常的不解釋和《咒》的「假解釋」再再顯示一個事實,便是一以貫之的邏輯從來便不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