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疫情之下的遠距教學

如果學生自己不願學或不想學,那他也並非「真正」想要這些學分;如果學生抱怨這些是必修,但他沒興趣,那麼問題仍然不出在老師身上——是學生不知道自己的興趣在哪,然後選錯了科系。不鼓勵學生多方嘗試來找到興趣(學生也因此不夠獨立),是台灣國高中教育一直存在的問題,遠距教學只是讓這個老問題暴露出來而已。

世紀之問:科技會解決還是惡化氣候危機?

當我問寇伯特,她是否認為我們會在她的有生之年看到人造白天?她回答,這首先取決於仍舊不確定的氣候變遷速度,接著還要看決策者是誰。「如果我們很幸運,事情發展比較慢,或是暖化速度是預測範圍的低端,那或許我們可以免去這樣的討論。但我不知道這樣的討論究竟會不會出現。可能會是由少數強國為所有人做決定。所以,我們會在有生之年看到『白天』嗎?我不認為。但我孩子的有生之年呢?這不無可能。」

Podcast 海嘯,Clubhouse 退潮

畢竟,Clubhouse 退潮的另一個技術問題,就是被爆出有隱私疑慮,不只房間內的聊天內容很容易就被第三方截獲,本身後台對個資的保護也不夠周全,據說還可能外洩到中國公司的伺服器。

我們都應該更熟悉手中的科技產品

每當科技發生問題,我們總是第一時間責怪與追究工程師和設計師,說他們沒有考慮使用者的身心健康,或不斷地告訴(未來的)工程師與設計師要負起責任。然而話說回來,作為使用者的我們,是否應該花一些時間,確實地瞭解和嘗試各種科技產品的設定,以及相關後果?

科技與倫理的三種關係

鑑於過去那些難忘的科技錯誤,尤其是距離現今不久的原子武器與核電災難,人們開始把科技與倫理放在一起談論,強調科技的發展需要倫理的引導——科技只是「手段」,只有倫理才能告訴我們「目標」。

技術幫助我們認識世界

不管是哪種眼鏡,我們都很少意識到眼鏡的存在。也就是說,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眼鏡的「透明」不僅是物理意義上的,也是哲學意義上的。這種過程的圖示是:【人+技術】=【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