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理解自由

重新理解自由

行為嚮導技術是改變行為的利器。對於許多難以確定道德準則與公眾目標的社會問題來說,行為嚮導技術不只必要,而且應該透過技術的物質特性(materiality)來規範人們行為。問題在於,這是否表示行為嚮導技術乃是一種「必要之惡」,畢竟人類自由難以保全?

倫理或效力?勸服科技的兩難

問題的根源在於,人類目標經常很複雜且相互衝突。我的長期目標是身體健康,我也清楚知道必須多活動,但手環振動的時刻,我正好在寫文章、看影片、或讀小說,這時候我的(短期)目標是完成這些工作、避免被打斷,或享受這段時光。

身為臉書的骨灰級用戶,我真不該信任馬克‧祖克柏

在這幾年間,我瞭解到祖克柏非常重視自己的隱私,甚至僱請保全來看顧他的垃圾。他還在自己的住屋周圍買了四棟房子,避免有人和他比鄰而居。他向好幾百個夏威夷人提起告訴,以反制他們聲稱自己在他考艾島上巨大不動產裡握有零星土地。他還祕密地製造了一些工具軟體以預防更多私人訊息外洩,免得對話流出後回頭過來糾纏他。

微波爐

技術設計與人類自主

技術形塑人類的知覺與行動。沒有圍繞身邊的各種技術(無論它們多麼簡單)我們的生活與社會不可能是現在這個樣子。如果技術是人類存在的條件之一,那麼追求不受技術影響的自由,無異於緣木求魚。傳統觀點裡的消極自由(Freedom From)或積極自由(Freedom To)實際上並不存在,我們所擁有的只是、也只能是「伴隨⋯⋯的自由」(Freedom Wi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