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一段「好聽」的旋律吧!

相較之下,桑坦的音樂劇歌曲,每首的音符、旋律線、節奏與合聲,也就是所有元素絕對都是難上加難。但事實上,桑坦的作品需要與戲劇和角色放在一起去理解,對他而言,每首歌曲都是一場戲,歌詞就是角色的台詞,歌曲則是角色的情緒、動機及潛台詞,在演唱一首歌的過程,角色會帶著觀眾隨音符飛翔在戲劇海裡,挖掘更多角色與故事背後的可能。

陪著你冒險、引誘你掏錢 ⋯⋯ 空間的配樂魔法

這方面我認為日本人一直是箇中翹楚,想想東京與大阪街頭拉麵店播放的大樂隊爵士搖擺樂、無印良品店面餘音繞樑的愛爾蘭曲調或法式手風琴香頌,或是唐吉軻德館內那洗腦的鈴聲「Don Don Don Don⋯⋯」,不得不承認,在那些空間裡,我們的感官得到了大大的舒緩、療癒、刺激,音樂渲染情感氛圍的能力,強大的遠超乎我們想像。

《鏈鋸人》、《SPY╳FAMILY》、《給不滅的你》—— 從日本動漫談創作的形式、氣味及風格

過往我在課程、講座及文章中很常提到風格,對我來說,那是作為一個職人非常重要的基本功課,比如說今天我們要學習一門武功,你必須理解一個流派的核心宗旨與脈絡變遷、學習不同時期掌門人的招式與變化型,並透過修練慢慢將技巧內化於心;有一天,等到你累積了夠多招式,並在實戰經驗中融會貫通,你方會從自己的人生經驗與核心裡,長出屬於自己的東西。

配樂中的原創與現成——音樂總監和版權音樂統籌的差別

華語影視圈目前對歌曲的使用多半還停留在與唱片公司合作一首主題曲搭配宣傳,或是置入年代符號強烈的主流歌曲以快速達到建立時空的效果,負責處理的人往往是製片組或是有參與投資的唱片公司某主管。但在國外,這可是影像音樂中一塊極為專業的領域,且它不只是行政交涉,更是一個展現創意與藝術性的工作,艾美獎就有針對 music supervision 設立獎項。

淘文化長河裡的金

出生於一個失根的島國,從小到大我們在學校學了一堆與台灣無關的中國歷史,同時接收著美國、日本、韓國流行文化的強勢輸入,再加上兩岸問題與政黨內鬥,不但對自身文化不瞭解也沒共識,更很難形成「文化認同」。因此,從開始創作一路到海外求學,「文化上的我是誰」一直是我深刻關切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