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如何改變你的大腦?

如果你不覺得自己擁有一段有意義的關係,這對身體來說就像是社交方面的乾旱缺水,你的大腦會發信號告訴你:你需要解決你的社交關係。當人們感到口渴時,會啟動大腦的警報,同樣地,當人們感到與他人社交脫節時,有些類似的機制會被啟動。

反亞裔仇恨升溫下,紐約唐人街的一家書店療癒當地族群

這家書店自開業起獲得的愛與支持,彰顯了當地亞裔社群的復原力,他們長期承受著新冠疫情最嚴厲無情的影響。根據非營利組織「停止仇恨亞太裔」(Stop AAPI Hate)的統計,自疫情爆發以來,亞裔美國人遭受的種族襲擊事件有所增加,自2020年3月以來,全國就有超過1萬起自我通報的仇恨事件。

當我們以香港和台灣來解讀烏克蘭,我們誤會了什麼?

戰事持續至今,俄軍尚未停火,烏克蘭誓死不降,而各種真偽難辨的實時戰報與外交動向,則傳遍了網路世界。位於遠方的香港和台灣,或多少聯想到自身的處境,感同身受的「同步感」油然而生,過去兩周盡見「我們都是烏克蘭人」或「與烏克蘭同在」的雄壯聲援。但我們實際上都不是烏克蘭人,面對兩國交戰,卻可能只是偷換概念,一廂情願以香港和台灣的地緣政治去理解烏克蘭當前局勢。承認吧,對於烏克蘭,我們的認識並沒想像中那麼多。

噢,順道一提:我懷孕了

帕拉斯在過去的懷孕經驗受盡煎熬。她流產了好幾次,有一次,剛出生的小女嬰甚至驟然而逝。(除了哈洛,她目前還有一名 2 歲的兒子。)疫情加劇了她對懷孕的焦慮,她不想觸自己霉頭。「孕婦如此容易被感染,整個懷孕期間我都害怕自己會死,或者孩子會死,」她說。「我覺得能順利生產實在是太幸運了,真難以置信。」

「她」是 93 歲胡安妮塔的朋友,也是個機器人

93 歲的艾利克森記得她的 ElliQ 到貨的那天。起初,聽到一個金屬般的聲音向她問候,或是問她是否想知道天氣狀況或一些冷知識,感覺非常奇怪,但她後來習慣了。在某些事情上她已經開始依賴 ElliQ,它很瞭解她。與許多使用者一樣,艾利克森將 ElliQ 稱為「她」,而 ElliQ 聽起來確實有點女性化。

氣候變遷、政局混亂、疫情紛擾 —— 該不該生小孩?

近兩年來,COVID-19 所造成的創傷,也讓一些準父母猶豫了。對聖地牙哥 41 歲的律師瑪格麗特.米德爾(Marguerite Middaugh)來說,疫情加上氣候相關災害,促使她暫停了第一胎的生育治療。「看到人們不打疫苗,不關心他們的社區,」她說。「這真的讓我猶豫,我是否該讓孩子來到這樣的世界。」
當住房成本、大學貸款負擔不斷攀升,更別提千禧世代所謂的性衰退(其中最年長的如今已屆齡 40),都成為許多人計劃生育的因素,同樣地,生存的威脅如今也是評估生育的部分原因。

對殘疾女性的日常攻擊:「每個月至少遭受一次不當的性接觸」

去年 11 月,世界正在解封,艾美‧卡瓦納(Amy Kavanagh)和其他人一樣開心,但有一件她並不期待再次經歷的事。「雖然我很高興能再次出去社交,但這是有代價的。」她說。卡瓦納是盲人,性騷擾在她的日常生活中層出不窮,令人不堪其擾。「我在公共場合、街上、商店、大眾交通工具、計程車上,甚至專業場域中受到騷擾。疫情前,我每個月至少會遇到一次不當的性接觸。」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