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友軟體宣稱會引發性革命,但它們只讓約會變得奇怪

對單身者而言,科技讓約會變成了一種奇怪、孤立的體驗

網路交友經常成為我朋友們在酒吧聊天的主題,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網路交友的一個特點:身在其中的人們常做一些奇怪的事。「交友軟體」演化出了全新的約會行為光譜,即使這些習慣現在很常見,卻仍然非常奇怪。

有些人可能看似對你很感興趣,但接著就「搞消失」或「網魂不散」(他們會不回你訊息,但還是按讚你的貼文和照片);或撒一些昭然若揭但其實沒必要的謊。有的人可能會在第一次約會就「約法三章」,嚴格訂立這段關係該如何發展的規範;一旦被拒絕了,他們的反應會很奇怪,甚至語出威脅,類似的故事多不勝數。

我最近聽到的一個故事,是我朋友在交友軟體上認識的男生。當她告訴他再也不想跟他約會時,有好一段時間,他會傳她社群媒體帳號上的照片給她,而他們從未在這些平台上互動過,就好像在說:「我一直在注意你。」這大多不真的具有威脅性,只是純粹很怪。我已經有段時間沒約會了,但(這樣講很可能讓我聽起來像個90歲的老人)我也曾經歷愛用 Tinder 的時期,而我也記得那種怪異感。我配對到的一個男性,花了好幾個月發給我一些由電視劇《你家有多乾淨?》(How Clean is Your House?)改編的雙關語和笑話。

我自己也做過一些最後大概會在酒吧裡被拿出來討論的事。有一次,我跟一個我不喜歡的男生去了一場我興趣缺缺的「第二次約會」,當他說了一些有點惹人厭的話時,我馬上打蛇隨棍上、主動找架吵,接著跑出餐廳,消失在大街上。後來他發訊息要我給一個解釋,我告訴他,我這麼做是因為我是一個女性主義者——好像只要這樣說就夠了。但我內心深處知道真正的原因:我這麼做,是因為他也不能對我怎樣。我們生活中沒有任何共同認識的人,他能告訴誰呢?

透過這面照妖鏡,我看到了一大堆古怪行為。交友軟體創造了一個與朋友和熟人所組成的正常社交生態系統幾乎脫鉤的約會場景——我們非常在意這些社交圈的觀點,如果我們搞消失或常常惡劣對待約會的對象,他們可能會批評我們。而當我們與網路上遇到的陌生人約會,我們的所作所為很少會帶來更廣泛的社會性後果,所以我們才可以為所欲為。

「交友軟體」演化出了一個全新的約會行為光譜,和正常的社交圈幾乎脫鉤,有些人甚至不願意與有共同朋友的人配對。(Getty Images)

社會學家暨法國國立人口研究中心(National Institute of Demographic Studies)研究員瑪麗.柏格斯托隆(Marie Bergström)所著的新書《愛情新法律:網路交友與親密私有化》(The New Laws of Love: Online Dating and the Privatization of Intimacy,暫譯)便在探索這個前提。她鏗鏘有力地指出,網路約會的日益流行已使其愈來愈脫離公眾場域,將它變成一種全然「家庭和個人的行為」。她將此稱為「親密關係私有化」。

這本書令人感到耳目一新,它沒有針對網路對我們性生活的影響歇斯底里,也沒有對當代的愛情狀態妄下浮誇註解。柏格斯托隆訪談了一些年輕人,他們的整個約會人生幾乎都在網路上進行,訪談結果闡明了一種文化:如今約會經常與更廣泛的社會網絡如此脫鉤,以致於混和兩者的想法竟會引起恐慌。

一位22歲的受訪者承認,她甚至不會在交友軟體上與和她有共同朋友的人配對。「就算是交往的對象,我也不知道擁有這麼多共同朋友是否健康,」她說。另一位22歲的年輕人,則避免在一般社群媒體網站尋找對象:「這些是你已經認識的人啊!」他驚呼。

其他人則提到,如果和大學同學約會,他們擔心會被人八卦。一位26歲的男性表示,他不會和在派對上遇到的人約會,因為他們很可能會是朋友,或朋友的朋友:「總是會出狀況,帶來一堆問題。」

對於能輕易在網路上結識大量潛在伴侶,預示著性解放新時代這樣的觀點,《愛情新法律》抱持懷疑態度。關於何謂「對的」類型的女人,素來有種種揮之不去又具傷害性的修辭用語——性伴侶數量低、對性不主動、會盡力減低自己的性生活風險——在這個關於女性性行為的主題上,柏格斯托隆特別有其洞見。

她訪問的許多女性都說,在尋求玩玩性質的性行為和交往關係時,她們偏好使用交友軟體,以免被同儕團體批評。如同柏格斯托隆確切指出的,這反映出現代社會非但沒有拒絕,反而是繼續遵從對女性端莊的期待。以她的原話形容,讓這些交友軟體大受歡迎的原因,「並非對性的主張,而是謹小慎微。」

與此同時,她訪問的男性經常自我揭露出對女性性態度保守得驚人的觀點。一名男性表示,當一個迷人的女性在 Tinder 上對他約炮時,他非常吃驚,以致於開始「做白日夢」。

柏格斯托隆的「親密私有化」看似並沒有讓約會變得更美好。在閱讀本書之際,我也意識到,這本書沒有處理到這一切有一令人不安的公共層面。如今,我們很常見到人們在社群媒體公開分享交友軟體上的陌生人訊息截圖來公審,有些帳號專為張貼這類內容設立。

有時候,這些訊息令人不快、暴力,或笨到令人發笑,但它們常常沒特別意義。前幾週,有一位女性分享了整段對話,希望得到網友的集體譴責,因為有個男生問她:對於他們計劃好的約會,她是否感到「性奮」(pumped);這可能也會讓我聽上去像個90歲的人,但我確定,我寧願是因為跟我的大學同學上床而被人八卦。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