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RY GOOD MUSIC AND SHOES:1976

1976 的音樂擁有百款樣貌,有時絢爛如七彩霓虹、有時像春日的潮濕微風、有時則化為夜裡的一盞暖燈,穿越時光迴廊,隨機降落於樂迷不同的人生階段(有些人甚至連樂迷都稱不上),超越聆聽,消融內化於我們的意識中。

透過鏡片看世界——眼鏡的壯觀生活

在落後的時代,人們帶著未經矯正的視力跌跌撞撞,近視眼很難在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位置。這個說法完全不誇張,他們會走錯路、沒注意到有一隻狼正等著撲過來,甚至容易把劍刺向錯誤的人,這讓他們處於明顯的劣勢。近視眼無法帶隊狩獵野豬,或從大廳的另一端向貴族鞠躬,因而被看作鄉巴佬。對他們來說,最安全的地方是圖書館,他們可以花上幾天,不費力地瀏覽鬼畫符般的經書,甚至試著寫下一些自己的見解。從那時開始,在文化想像中,書呆子和近視就被連結在了一起。

圖畫裡的城市風景:藝術家眼中的街道空間與建築

藝術家在描繪城市的時候往往帶著一些自由,許多創作者並不見得想要如實重現眼前所見,反而嘗試將其主觀的感受透過畫筆,轉換成為更加觸動人心的畫面。難怪從古至今以來各式各樣的「城市畫」總是能擄獲眾人的目光,觀者在畫中尋找熟悉的場景,想像自己身在其中散步閒逛,不知不覺便深陷其中。究竟城市畫具有什麼樣的迷人之處?

在什麼都不買的世界裡,烘衣機的棉絮是一種熱門商品

歡迎來到「什麼都不買」的狂野世界,這是一個以 Facebook 社團為主的社群網路,人們可以給予並接收物品,把占據家裡空間的東西,當成可以被分享、珍視的禮物。該社團也鼓勵成員們提供自己的時間、才能,並將物品出借給可能只需要使用幾小時的人們,例如汽車或蛋糕模具。2013 年,華盛頓班布里奇島(Bainbridge Island)的兩位女性創立了「什麼都不買」,現已發展成 7,000 個獨立的 Facebook 社團,遍布於 44 個國家,更在去年 11 月於全球推出手機應用程式。

葬送之刃的花園:《血源詛咒》和達利的《記憶的堅持》

自月餘前拿到《血源詛咒》(Bloodborne)的所有結局,與傑爾曼(Gehrman)在大樹花園中的兩次交手就一直像是某種隆重的記憶纏繞著。這是我第一個 FromSoftware 遊戲,之前並沒有玩過三魂(然後 PC 伺服器就下架了)(註1),在那之後只破過《隻狼:暗影雙死》(Sekiro: Shadows Die Twice),即使事先對類魂遊戲毫無感情,這個 7 年前的遊戲依舊震撼了我,而傑爾曼的花園毫無疑問是我經歷過最美、最憂傷、也最震撼的結尾 BOSS 戰之一(當然在第三結局「月之精靈」(Moon Presence)會意思意思下來一下,但祂在這裡不是我們的主角)。

來自美國,彩虹爺爺 Joe 的人生建言:「多方嘗試,成為最好的自己!」

Joe 在威斯康辛州中部的奶牛場裡長大。他回憶到,在開始上學之前,家裡就停止了農場的經營,但他仍學會了用手和機器擠牛奶。Joe 的家位在山頂上,從臥室望出去便能看到山腳下馬路對面的荒野保護區。「實際上是片沼澤,而對我們來說的荒野則是在農場後面的那幾英畝森林,即便家裡的農場後來被賣給附近農民,我們仍會在漫長的夏日裡去那裡玩樂,」Joe 如此説道。

不可或缺但希望它離我們遠一點:都市中的電線桿考察

事實上,日本一直是世界上知名的電線桿大國,由於二戰結束後急於重建都市,日本政府選擇在路面上興建電網系統以快速有效率地滿足廣大的用電需求,使得密集的電線桿及橫跨大街小巷天空的纜線變成各大都市的日常風景。從特攝電影、扭蛋玩具當中常常可見的電線桿場景模型,更可以讓人體會到日本人對於電線桿似乎帶有特殊的「感情」。

如果我們住的城市是豪宅

「自然」不代表可惡、受人喜愛時,通常是馴化過的,修剪過像地毯的草皮、整齊種植的行道樹、薰衣草花海、園藝公司精心培養的優雅植栽。我的豪宅房地產拍攝經驗中,有好大一部分的賣點是設計過的局部自然。畢竟人們需要舒適、降低生存所需的勞動,自然的事情不能成為負擔,悅人眼目就好。

初探《Carto》:作為「正在顯現」的世界

現在,想像我們同時是 Valravn 也同時是賽奴雅,並且手上握有一張能用來操弄賽奴雅周圍空間景象的魔法地圖,這便是台灣本土團隊日頭遊戲(Sunhead Games)2020 年推出的《Carto》中,小女主人翁卡朵正在做的事。生活在一艘空中的飛行船上,卡朵的製圖師阿嬤有一張神奇的地圖,透過像拼圖一樣重新組合這張地圖,世界的樣貌便會隨之改變。在一次無知的淘氣中,卡朵導致飛行船被雷擊中,與阿嬤失散並掉入地面的世界中,但她手上還留有那張神奇地圖的碎片,於是啟程尋找與阿嬤重逢的方式。

沒有建築師的建築:談聚落空間與寶藏巖

在建築學領域的經典著作《沒有建築師的建築:簡明非正統建築導論》當中,伯納德.魯道夫斯基(Bernard Rudofsky)開宗明義地表達他對於建築史研究的不滿:「如同為標榜權力和財富而做的建築師名人錄一樣,一本建築作品選集通篇都是為特權階層修建的、為他們服務的房屋,包括那些真真假假的神祇、商業巨頭以及血統上的達官貴人等,卻只字未提平頭百姓的房屋。」這段十足挖苦建築「菁英分子」的敘述出自於1964年,這意味著距今五十多年前西方世界已有建築專家正大聲呼籲我們應該花更多的時間關心那些隨處可見的尋常建築與村落,魯道夫斯基在書中將其稱之為「非正統的建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