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或缺但希望它離我們遠一點:都市中的電線桿考察

圖 在地偏好工作室

在虛構城市「第三新東京市(註1)」裡面,我們可以看到高科技的白色建築群座落其中,隨著「使徒來襲」還可以變形成為「要塞都市」防禦怪物入侵。不過將鏡頭拉近,城市大街小巷當中那些看起來「很 Low」、亂糟糟的電線桿卻讓人覺得有點違和。

事實上,日本一直是世界上知名的電線桿大國,由於二戰結束後急於重建都市,日本政府選擇在路面上興建電網系統以快速有效率地滿足廣大的用電需求,使得密集的電線桿及橫跨大街小巷天空的纜線變成各大都市的日常風景。從特攝電影、扭蛋玩具當中常常可見的電線桿場景模型,更可以讓人體會到日本人對於電線桿似乎帶有特殊的「感情」。

極具辨識度的電桿造型成為日本藝術家山口晃最為人所知的創作題材之一。2015 年,在茨城縣水戶藝術館舉行的展覽《前に下がる下を仰ぐ》(Stepping Back to Seek the Underneath)當中,山口晃指出電桿通常被社會大眾視為「破壞景觀及阻礙交通」的元兇,然而在20世紀初期,為了在全面西化之下保有日本傳統,電線桿的部分元件如變壓器、絕緣子曾被賦予伊萬里燒(Imari)的紋飾(註2)。儘管如今電線桿幾乎不再具有豐富的裝飾細節,其形體依然具有一種形隨機能的美感:電線的安裝、配置除了應滿足功能運作與審美需求,還必須考量到地方微氣候的溫差變化與風向,以此方能保有堅固耐久的品質。在為期三個月的展覽當中,我們還可以在展間欣賞巨大的擬電線桿裝置,順著藝術家安排好的樓梯動線,我們得以「登高」就近欣賞電線桿迷人的細節與機械美。

一支一世界

繪畫帶有濃厚日本風情的山口晃也創作了不少關於電線桿的藝術作品,其中 2000 年完成的畫作《電柱》以細膩的鉛筆線條描繪一支電線桿結合了電話、小便斗、置物板、神社搖鈴、賽錢箱、廣告旗幟、路燈、播音喇叭,以及和式屋頂的形象,複雜的畫面構成宛如一座微型城市的縮影,作品亦暗示了電線桿隨著都市空間演變,常常承載了工程師當初意想不到的創意功能(註3)。在他以「柱華道(The Art of Electric Pole Arrangement)」為題所開展的獨立研究當中,演示了電線桿的類型與安裝方式的一系列圖說,不只帶有「考現學」趣味,也揭露了早年的電線桿其實服膺一套嚴謹的構成邏輯與審美原則。「我希望大家可以多觀察周邊環境,在一些老電線桿上面尋找美的蹤跡。」山口晃表示。

根據作家三土辰郎在《一街一世界》書中的圖文介紹,一支電線桿上面叫得出名字的構件至少十幾種以上。多數人以為電線桿僅是承載電線的設施,不過實際上電線桿常常與電話線、網路線、路燈、紅綠燈整合在一起,成排的電桿不但是日本人習以為常的都市景觀,更可以說是都市中最重要的通信命脈之一。

儘管視覺上看起來十分複雜,每一根電線桿都會擁有自己的編號名牌以利電力公司進行定位及保養維修,以書中的「大和 89」為例,意旨其為大和線的第89號電桿;在台灣,電桿的命名則以道路或地名最後再加上「幹」字結尾,因此常常出現許多令人捧腹的名稱。例如連結新北市五股成州到八里龍形地區的電線桿稱之為「成龍幹」,不知情者還以為為電桿取名的台電員工是不是曾和香港影星結仇。雖然電線桿或許在造型本體與取名方式有其可愛趣味的一面,不過由於它帶有危險,因此「雖然不可或缺,但希望它離我們遠一點(註4)」順理成章成為大多數人對它的普遍想法。

電桿「靈妙化」

在台北,「電桿地下化」的政策早已行之有年,根據資料台北市政府工務局新建工程處 2021 年說明(註5),台北市電纜地下化的比例已達 83 %,若工程持續進行,不久之後電線桿將於台北市天際當中絕跡。電纜地下化固然為都市建設帶來許多好處,尤其是陸上電線為人詬病的電磁波、景觀雜亂,以及安全等問題都得以解決,不過維修快速、機動性高、成本低廉卻也是這些「可見」管線帶來的優點。城市學家劉易士.孟福(Lewis Mumford)在其著作《歷史中的城市:起源、演變與展望》當中提及了「靈妙化(etherialization)」的概念,意指將人類的各種技術發明「轉化為更高更精細的形式;因而連它們的技術發展成品也變得愈來愈喪失物質型態,體積、重量漸趨減少,設計或機理漸趨簡化。(註6)」智慧型手機 iPhone 即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小小的機體可以通話、上網、衛星定位甚至還附帶人工智慧,但其外觀卻是極致簡潔,對於使用者來說,我們根本無法參透智慧型手機內部複雜的機構和運作方式。同理,現代都市人急於把電線桿給「變不見」,也是城市正在朝「靈妙化」趨近的事實之一。

在漫長的文明發展史當中,一座城市常常以可見的基礎建設(infrasturcture)提醒我們由人類一手打造出來的集體聚居地應如何運作,舉凡羅馬的水道橋、中國的都江堰、巴黎的地鐵站與下水道,以及本文所探討的電線桿都是經典的實例。即使基礎建設是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現實生活中它卻常常為一般大眾所忽視(當人們打開水龍頭的時候,大概不太會思索自來水如何「自來」以及其所代表的意義)。也許我們可以將現存的電線桿看做是「電與通信網絡」的實體化結果,它的存在提醒著我們隨處可用的電燈、插座及網路並非是理所當然的一件事;同時電桿在許多鄰里社區就如同山口晃的創作一般,具有可能像是「公布欄」或是其他意想不到的古怪功能,是都市人發揮微小創意的媒介之一。

除了「靈妙化」的現象,孟福在書中也提到城市中的「物質結構,過去的事件、很久以前做出的決定、早已形成的價值觀等等,都繼續存活下來並且發揮著影響力。」在某些地方,電線桿很有可能和過去的街道生活記憶合而為一,成為一兩代人埋藏在心中深處念念不忘的場景。

在《新世紀福音戰士》動畫當中,那些遍布於「第三新東京市」大大小小的管線就如同生物的血管,暗示城市本身就是一座龐大的機械巨獸,都市人的日常生活就是由這些輸送水、電、瓦斯等能量,以及排放廢棄物的管線所支撐起來的。在更多的科幻電影及小說當中,許多城市經過了更徹底的「靈妙化」洗禮,那些維繫市民生活的機械設備消失的無影無蹤,剩下的只是懸浮在空中的未來載具和更「乾淨潔白」的市容景觀。或許在不久的將來,那些不甚受到歡迎的電線桿連同公共電話亭、紅綠燈、消防栓都會變成記憶裡的鄉愁,當它們被聰明的工程師發明出來的時候,可能怎麼樣也想不到,自己在短短幾十年間就變成了只會出現在電影中的場景道具、以及市民大眾懷舊感嘆的對象。

註1:為日本知名動畫《新世紀福音戰士》當中的主要場景之一,描述神祕的 NERV 組織徵召駕駛員以巨型人形生物兵器 EVA 阻止強大的怪物「使徒」毀滅人類的故事。劇情中除了精采的科幻打鬥場景之外,也大量探討人性、宗教、歷史與哲學等議題。

註2:山口晃,2015《前に下がる 下を仰ぐ》p.58,59〈自由研究(柱華道)〉,青幻社。

註3:山口晃,2004《山口晃作品集》p.78,東京大學出版會。

註4:三土辰郎,2018《一街一世界》p.82,新興出版社。

註5:臺北市政府工務局新建工程處 2021 年 2 月 18 日發布新聞稿。

註6:「隨著靈妙化的實際發展,人類發展無論在時間上還是空間上,都獲得了空前寬廣的環境,這是因為空間環境已被象徵形式濃縮了。」關於「靈妙化」的其他描述請見劉易士.孟福,2000《歷史中的城市:起源、演變與展望》p.95,96,建築與文化出版社。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