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該如何和孩子談論死亡?簡短而誠實 —— 並回答他們的問題

讓孩子有時間消化資訊很重要,同時應讓他們安心,並明白自己安全無虞且有人關心

當蕾雪兒‧雷希(Rechelle Leahy)的先生阿利斯泰爾(Allistair)在 2013 年被診斷出患有第四期結腸癌時,他們面臨一個艱難的決定:何時以及如何告訴他們 6 歲與 4 歲的孩子他即將去世。

這是一個沒有人願意面臨的狀況,但考慮到死亡的必然性,這是一個我們應該準備好應對的話題。

那麼,該怎麼做?根據小兒科心理學家迪爾德麗‧布蘭德納(Deirdre Brandner)的說法,幼兒的父母可以從小動物或植物開始討論起,讓孩子們具備「生命都會死去」的基本瞭解。

「無論是自家的還是他人的寵物死亡,都是開啟這個話題的有效方式。」她說。「談論寵物或所愛之人去世時的內心感受,將使孩子們更容易明白悲傷的過程。」

她說,雖然5歲以下的孩子很難理解死亡是不可逆以及無處不在的,但當他們認識的人去世時,告知他們仍然是件很重要的事,儘管父母可能會需要考量該和孩子分享多少資訊。

「用簡短而誠實的解釋回應他們。」她建議。「年幼的孩子往往會問更直接的問題,並且經常一遍又一遍地問相同的問題,因為他們正試圖處理這個事件。有時我們想避免與孩子討論死亡,因為我們擔心或害怕他們將如何應對,但與孩子談論死亡會讓他們更有安全感並感受到支持。」

南十字禮儀公司的馬修‧郭卡(Matthew Kwoka)主持了一個名為《詮釋死亡》(Death Defined)的影片系列,旨在打破關於「死亡對話」的迷思。他說孩子們若能目睹某人在絕症期間健康狀況不斷惡化,往往能夠理解死亡,而驟逝或悲慘的死亡造成的創傷可能會更大。

「父母突如其來的離世……是一種完全不同的悲傷。」他解釋。「震驚對所有身處其中的人都造成更大的創傷,向孩子解釋這種情況也困難得多。」

在這種情況下,布蘭德納建議先規劃你的說法(先對著朋友練習一次可能會有幫助),用孩子能理解的語言開誠布公地說,使用死亡或死掉等詞而不是「去睡覺」或「過世」,後兩者會造成混亂,對悲傷的過程也沒有幫助。

「儘快告訴孩子們真相。」她建議。「保持冷靜並調整好情緒及語氣,仔細觀察孩子的反應並跟隨他們的引導,並向他們保證他們安全無虞,且有人關愛。不要一開始就用太多資訊轟炸他們,而是在接下來的幾天裡回答他們的問題。」

雖然他們的反應將取決於年齡和心理發展階段,但布蘭德納說,重要的是要給孩子時間來處理資訊、支持他們的感受,並記住「每個人應對悲傷的方式都存在很大的差異」。

她建議讓儀式、經驗和慣例來幫助這個過程。這可能包括製作回憶書冊或幻燈片來紀念這個人,以及種植他們最喜歡的花或做他們最喜歡的飯菜,或是點蠟燭。她還建議在可能的情況下維持孩子們的日常生活,為他們的日子帶來一種正常的感覺。

「年幼的孩子會特別需要保證:無論發生什麼,他們的生活都會繼續。」她說。「有些孩子不會表現出任何負面反應,但有些孩子可能會表現出煩躁、焦慮、黏人或突然暴怒的情緒。」

「孩子的胃口可能會發生變化,在螢幕上迷失自我或躲進自己的房間。在此期間,我們確實需要提供安慰和彈性來支持他們。然而,維持生活的常規和一致性能讓孩子們的反應更為良好,並讓他們感到被支持。因為感受到自己的世界依舊如一,能為他們帶來安全感。」

雷希說,她的孩子們在父親去世後感到難過,這是可以理解的。他們會問他是否能看到他們、是否想念他們,以及現在他不在這裡,那他會做些什麼。同為一個家庭的成員,自從阿利斯泰爾去世後,他們一直對自己的感受保持開放態度:用蛋糕和他最喜歡的電影慶祝他的生日,並在他去世的周年紀念日出門放氣球,裡面帶著和他分享近況的小紙條。

「談論他的死是我們全家有過最艱難的一次對話,」雷希說。「知道孩子們失去父親會在他們的生活中留下如此大的空缺,讓我倍感心痛,但這同時也能向孩子們展現人是可以有複雜情緒的,並向他們展現成年人也會傷心。」

在失去母親、祖母和丈夫 10 年後,雷希推出了 iDecide,這是一個具有「銀行級」安全性的平台,允許用戶為親人計劃和儲存重要資訊,以應對他們的死亡。她說,開誠布公有助於緩解孩子們在艱難時期的焦慮。

「我們需要讓我們的家人參與這個對話。」她說。「它使阿利斯泰爾能夠掌控關於自己死亡的敘述,並幫助孩子們理解,當他去世時,並不是他拋棄了他們,而是死亡本身便是生命週期的一部分,而他仍然每天都在孩子身邊,因為他就是他們的一部分。」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