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山屋床位

最近有立法委員召開公聽會討論興建山屋,可能跟高山登山路線「能高安東軍」剛發生發生山難有關。在一般人想像中,登山路線若每天都可以住山屋似乎不錯,不過台灣的「山屋」卻存在一些容易混淆的定義與少為人知的細節。

簡單說,「服務型山屋」像是一般旅社,台灣有登玉山的「排雲山莊」、能高越嶺西段的「天池山莊」。這些山莊經由公開招標有業者經營,有專人負責餐飲、房務。不過,床位形式是通鋪,有點像軍隊阿兵哥的大寢室,有很高機率要跟不認識的人相鄰而眠,有可能相安無事,也很有可能遇到味道濃厚、全身跨過來、打呼、特別早起、頭燈亂照等等狀況,進而影響人爬山的意願。

另一種是「避難山屋」,亦即無人管理的陽春小倉庫,提供緊急避難,登山者要使用自己的睡墊、睡袋。國外的避難山屋很明顯就是避難用途,但台灣卻存在讓人混淆的「假避難山屋」。這種山屋介於服務型與避難型之間,特徵是空間大、有床位、無人管理、經常被糟蹋。經驗不足的登山客很可能因為「有山屋」而選擇該路線,卻因為與預期不符而發生問題。

簡介台灣特有的山屋定義之後,值得討論的還有「床位」的形式。我們以已開發國家最低限度的住宿條件「背包客棧」為參照對象,再怎麼陽春的床位都應該至少要顧及最基本的休息效果與隱私。大通舖除了軍隊的特殊需求,似乎已少見於現代社會。陌生人之間沒有隱私、沒有基本實體的物理隔絕,加上登山很需要高品質休息的狀況下,未來的山屋應該要好好思考合理的床位形式。

最近我有機會規劃每間 12 人的床位,性質類似山屋,在此結論幾個重點。最重要的是動線與床位的安排,如果走道將床位一分為二,要處理的事情就少很多;再來是放棄「衣櫃」,因為上下床位、進出走道和使用衣櫃的動線會打結,很難有效利用空間。我目前實驗是透過加長床位來解決動線與置物問題,每人都有 90 x 240 公分的空間,足以放置登山大背包,大部分的事情都可在自己的床上完成,並另外加裝靜音簾、獨立照明、每床提供 USB 充電,提高便利與舒適性。希望台灣的山屋以後都能有類似的改變,更接近一般水準的背包客棧。

山屋的床位應顧及基本隱私,才能提供山友有品質的休息。(陳敏佳提供)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