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鹿之死》:希臘悲劇的現代剖心

這樣一齣折騰演員實則折騰觀眾的劇本,自麥可·漢內克(Michael Haneke)以來,常能收到震懾觀眾之效,但漢內克有足夠的歷史深度及現實基礎,尤格‧藍西莫則無異走在手術刀邊緣,某些運鏡襲仿庫柏力克其心意更是明顯——開場就剖心給你看了,還不買單?但究竟誰才是祭台上的犧牲者?誰又是祭師?這些也只存乎觀者一心而已。

《奇光下的秘密》:萬物寂靜的時刻

故事改編自布萊恩.賽茲尼克(Brain Selznick,也是本片編劇)同名繪本小說《奇光下的秘密》,透過導演陶德.海恩斯 (Todd Haynes)以及一群根基於紐約的電影工作者詮譯,便成了一段段收藏生動的櫥窗,在時間的錯綜動線上,喚起那些於記憶與夢境已然消逝的願望。

《阿依施拉》:台灣小清新的另一條戰線

「台灣創作者處理難民議題?」我身邊的朋友,一聽到《阿依施拉》的題材,脫口而出都是這一句。但是劇作家張代欣以書信與獨白拉出難民心情的縱深,深深淺淺如一抹水墨印痕,時不時有針砭警句,如「我們只能不斷看著自己的錢漸漸被用盡然後? 等死嗎,沒辦法工作」,具體勾勒出難民逃到別國之後的嚴峻處境,令人耳目一新。

不止清除、更是點火——亞里斯多德的「滌淨」再探

故事在劇場裡上演的同時,哲學家亞里斯多德細細思索,發現有另一件事正與悲慘情節同時發生,那就是平時生活苦悶、情緒壓抑的觀眾,在劇場的瘋狂裡,由於恐怖、悲傷,悄悄將將能量釋放出來。離開劇院後,他們又成為更好的人,胸口有張看不見的嘴暗暗尖叫過,身體便再度輕盈起來,投入健康的生活。

做設計:細數台日設計 50 年

設計展會一直是向世界展現國家設計總力的最好舞台。經常聽到有人會說「台灣設計環境整體落後日本50年」,雖然多半自嘲成分居多,但我認為這樣的說法其來有自。如果我們把承辦世界設計大會當作一個國家設計發展升階與否的分水嶺,那麼2011年才承辦世界設計大會的台灣,比起1960年就承辦過此活動的日本,的確落後了50年之久。

沿著自閉症的光譜,踏上上學的路

過去十年間,美國主流大學校方開始明白有愈來愈多的自閉症學生獲准入學——但卻在校園生活「沉船」,他們可能會不能克制地喊出考試答案,或害怕在宿舍裡沐浴。也因此新的自閉症輔導專案的強調重點各有不同,協助學生度過身邊洶湧起伏的社交世界 ……

在中目黑找尋截然不同的東京

曾被票選為「東京最想居住的區域」,中目黑給人的感覺有點像是台北的民生社區。她不是銀座旁的高樓大廈,也不如新宿那般繁華熱鬧,更沒有台場的未來風貌,她很幽靜,神似日劇中常見的清閒住宅區 ……

遙不可及的寶島職業運動夢?

以台灣來說,一個走向是例如 Lamigo 桃猿,透過由內而外、從球場到場內活動跟氣氛,以及跟在地真正地結合,把握住桃園結合高鐵、機場捷運發展的契機,不只抓住桃園在地球迷、更抓住了許多新球迷的心 ……

裊裊燙口的一碗骨肉湯

通常在文明的進程裡,啃骨頭肉是最不開化但也最具有滋味的,在新竹,它就變成一碗湯的技藝。新鮮保留口感的豬肉,添加薑絲或是酸菜末提味,滿滿喝上一碗就能解飢與帶來撫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