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絕對值:街區活化的典範學習
隨著創生浪潮崛起,傳媒的推波助瀾,讓案例更見於世,尤其日本地方各式案例只要一推出,總能在社群間引起許多討論及熱潮,而日子一久也許看多、看膩了,漸漸出現一種聲音,那就是「怎樣看,都是一片美好,是否有失敗案例?」我想這是以前求學時期深受「失敗乃成功之母」的概念影響所致。
隨著創生浪潮崛起,傳媒的推波助瀾,讓案例更見於世,尤其日本地方各式案例只要一推出,總能在社群間引起許多討論及熱潮,而日子一久也許看多、看膩了,漸漸出現一種聲音,那就是「怎樣看,都是一片美好,是否有失敗案例?」我想這是以前求學時期深受「失敗乃成功之母」的概念影響所致。
如果時光回溯到百年前,甚至古早的年代,囿於交通狀態,生活型態及社會規範等諸多限制,讓人群及聚落間的交流往來完全無法與現今相比擬;處於這樣的閉鎖狀態之下,讓區域間易於產生差異,這也反應在住民顯著的個性及氣質上。就以我所熟悉的老台北為例,就在幾公里不到的範圍之中,從早期最先發展的艋舺、大稻埕,再到遠一點的士林及松山,如果你問一下身邊的父執輩的老台北,就可從他們口中聽聞區域之間,人們風格性情的大相徑庭之處。
今年「社會設計」正式成為設計獎的一類,有著絕對的意義——台灣設計界對設計的定義,終於能跳脫過往單純的有形設計,開始將無形的、或系統性的解決模式視為是「設計」,這樣看得見的進步,絕對是人本設計領域的一大勝利。
一個人的旅行,不再被視為是種懷著悲壯情緒的孤獨壯遊,而是一種自願的享受、風格標榜、自我挑戰,甚至是心靈層次的對話,「獨身」成為不需勇敢,就可踏出的選項。而嗅覺最敏銳的商業,也針對這樣需求展開對應的行動 ……
回過頭看,被視為擁有最便捷交通系統的首都台北,雖然大眾運輸使用率已超過五成,為全台之首,但依舊有許多大眾運輸工具所未及的地方,需透過其他交通方式進行長時間轉乘,更甭提首都外的地方了。
「頂級世代」(Premium Age)一詞源自日本,用來指稱一群年齡處於 55 至 65 歲之間的戰後嬰兒潮世代們,因乘著時代發展的順風車,這群資源相對充沛的社會中產階級,大部分累積了為數眾多的資源財富,彼時面對子女離家的家庭空巢期,或在人生階段更迭之際,可把這筆資源投資在自身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