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新地方價值,別再說「古早味」了!

2015年以來,訪台人次數年年破千萬,看似一片大好的榮景,但令人感到納悶的是:為什麼人數不斷成長,觀光外匯收入卻連年下滑,人潮無法有效轉換為錢潮。

為什麼會有人想來台灣,到底台灣的「觀光」有什麼樣的魅力?通常會提及「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而緊接下一句是「人的主要魅力,就來自於濃濃的人情味」⋯⋯但什麼是人情味?

「人情味」是可意會,但無法立即言喻的抽象詞語,探究原因,主要來自於台灣人的天性,充滿著熱情及好客的態度。無論你是誰,來自於何方,語言通不通,男女或老少,只要對方在意著你,都會盡力的透過行動來表現善意與熱情。因此「人情味」,就成為台灣吸引外國人、讓外國觀光客留下印象的一大亮點,至今依舊如此。在我待過紐西蘭、蘇格蘭後發現,人情濃厚這份特色並非台灣所獨有——而是在其他特色不顯著的前提下,「人情味」相對鮮明突出。

飲食之外

台灣的魅力只有「人情味」嗎?這個多樣族群生活的島,自然生態、文化內涵多重匯流的寶地,但回到真實現場,體驗服務卻是如此貧瘠。如果想進行跨縣市的觀光之旅,恰巧對於居住之外的城市又不甚熟悉,通常飲食應該是大多數的人認識一座城市的方法,畢竟民以食為天,習慣外食的台灣人,對於吃這一件事情絕對不馬虎。提到飲食,腦海中又會直覺冒出什麼詞彙?

「古早味」!「純手工」!「現流仔」!「第一家」!「和風」!⋯⋯還有⋯⋯還有⋯⋯

日前在假期午後,我與家人前往台北近郊的新北投,老實說一直以來這裡不缺遊客,每逢假期總是遊客如織,也許造訪人數已遠遠不及當年寶可夢盛行一時,北投公園日日萬頭攢動,但隨著人手回歸日常,這裡的一切是否有隨著時代更迭而往前推進?

「來喔!古早味的冰棒喔,好吃的古早味冰棒⋯⋯」在某處大眾溫泉池外頭,有個阿姨小販正在這樣叫賣著,刻意走近一探,整個產品包裝及內容的確沒有太大的特色;所謂的古早味,應是指著樸質未加修飾的產品。也許是想販賣一種鄉愁,而非品質或者體驗,還是根本只是一句為販售而脫口而出的口促語彙。

接著又往前行來到地獄谷的入口處,這邊有一排的商店,許多家都在販賣溫泉蛋,而「古早味」兩個字,又再度出現,這時連食用的方式都相當的復古,那就是由小販提供一個鍋子,讓購買的遊客就坐在路邊,自行動手撥起溫泉蛋,然後把蛋殼就放置在那個鍋子裡頭。老實說這樣並沒有不好,模式相當復古,形式不經修飾,但這樣的背後,也反映出台灣觀光最大的困境:沒有足夠吸引力,能滿足體驗經濟時代下,人們在旅行過程當中,對於服務體驗內涵的渴望。

「古早味」一詞,可說是台灣飲食界的慣用語,風景區所販售的東西更常冠上這個名詞。而當人們採用這個形容詞,是想要述說或傳達什麼樣的意象及內涵?還是根本就是一句不經思考,沒有意義,但卻是唯一想得出,用來襯托所販售的商品特色用語?

增強景點想像

常在近期相關議題的演講中,都會詢問聽眾:「當你聽到古早味,你的腦海裡面有何想像?」到底母親與阿嬤煮的味道可稱為古早味?還是什麼樣的年代所販售的東西具有美好滋味,那種對於過往美好的憑弔——到底是一種思古幽情般的戀舊情節,還是一種不知所云之語。

換句話說,有沒有可能精準一點,把你想表現的風格講說來,讓用語帶點時代感,也許會是「台灣經濟奇蹟狂飆時期富人們的好滋味」,也許是「大正浪漫的仕紳本格首選」。這樣的用法或許能讓購買者更有想像力,也能使創造者能意識到,提升產品價值之必要而努力研發,努力貼近時代與時俱進。即使產品的賣點訴求是「老」,但不必然代表產品只能破舊、簡陋,或是陽春型式,而是能否想辦法把那種非常態的時代感,帶有感直的一面,透過現代的形式來表現出來,這樣才能真正走向高值化,讓老的價值,能真正被體現。

關於這一點,也是台灣目前各地老街普遍面臨到的困境,誰說「老街」被稱為「老街」,就必須受到「老」所侷限?只能讓時空靜止在過去的年代,讓產品服務的品質都如同過去,未能賦予新意,如此一來同價性就會成為一個問題,販售商品大致雷同,因為能販售的就是同一類的鄉愁,最終當內容差強人意,唯一提升的只有販售價格。如此一來,難怪老街沒落,隨處可及,而這樣的狀態也不只老街,許多如同新北投一樣的過往風景區亦是如此,難道這些曾經有過輝煌時代的風景名勝,最終都只能淪為販售歷史記憶的B級景點,明明這些地點,在過往蘊含了許許多多風土魅力,並有著飽滿的文化底蘊,但最終似乎未能與時俱進,而讓遊客少了一個造訪的理由,除非是為了憑弔過去,寄語過往的鄉愁。

熱海溫泉案例

Beitou, Taipei, Taiwan.(Getty Images)

相較於在新北投所感受到的閉鎖性及停滯感,今年三月前往日本進行地方創生案例考察所造訪的熱海溫泉,就是一個可供對照比較的案例。

位於日本靜岡縣伊豆半島上的熱海溫泉,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溫泉區,早期因為區位優勢,一直以來就是居住首都圈居民假日度假享樂的聖地,也因為過往的人聲鼎沸,讓商店街博得銀座的美名,但這樣的風光,在經歷日本泡沫化經濟時代,而產生了很大的轉折。當然其中也與溫泉區的內容沒有太大的提升有關,在過去二、三十年間,曾經輝煌一時的熱海,瞬間一蹶不振,服務內容的一成不變,造成品牌形象嚴重老化,年輕人不來,商務客不來,最終僅剩下一些保持懷舊之情的銀髮族。幾年不到,生意一落千丈,高空屋率,酒店、商店街一間間拉下鐵門,車站蕭條,讓地方的發展陷入到前所未有的困境,成為一處名過其實的過氣景點。

在壞到不能再壞的情況下,從十多幾年前,開始有一些旅居東京的熱海青年注意到這個現象,而展開返鄉行動。當時任職東京某大顧問公司的市來廣一郎先生踏上返鄉之路後,從踏查開始,從新認識自己的故鄉,透過小旅行舉辦,讓更多人認識這個曾經繁華之地。藉由一年超過百場的活動,點燃大家對於熱海的熱情,也結集更多有志之士,隨後開始一起動手展開行動。

不僅運用年輕人的創意在空屋為患的商店街,開設青年旅社,融合地方風格但販售年輕人喜愛產品的居酒屋,並引進義大利冰淇淋等⋯⋯不僅如此,透過與在地屋主建立起的信任感,開始承租合適物件並透過維修讓老屋呈現新魅力;幾年下來,熱海溫泉呈現一種 V 型反轉。意想不到的是,經過重新詮釋出的新風格與內容,讓熱海溫泉的品牌形象有了很大的改變,如今已經成為東京都會區的年輕女性進行「女子旅」的熱門地點,而根據統計,20至30歲的年輕遊客已超過半數成為這裡的觀光主力,這樣的翻轉也讓我們更加確定,如何主動出擊,找出魅力,才是關鍵。

所以當你造訪某處知名風景區,朝著主要的街道走過去,沿途左顧右盼,看板上千篇一律都是寫著如複製般的「日式」、「和風」、「第一家」或是「純手工」,耳邊傳來都是如鸚鵡學舌的「古早味」、「古早味」,還是「古早味」,而這樣的地點是否還存在著得以預應現在消費者對於體驗的需求,及旅行渴望的核心能力?當一個地方的人不清楚自身的魅力,對於文化內容缺乏敘述力,對於品味風格缺乏詮釋轉化的方式,如此一來,縱使有大筆資金投入,財團進駐,採用招商模式,打造一條龍商店街,或是假日找來各地的魅力職人,搭建舞台與市集,如此一來,不要說復興,創生也將遙遙無期。

面對在地發展的新未來,我們不應該再如此「詞窮」。翻轉的可能來自於我們願意細膩地面對自身的文化,找出區域的內隱,挖掘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內涵——那將是地方重新吸引人潮的可能未來。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