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活一次:標本的不可取代性

人類自茹毛飲血的時代走向現代的過程中,從獵捕其他生物取得食物,學會利用不能吃的毛皮和骨骼製作保暖衣物和生活器具,到可以將自然的美留下,利用生物天然的特殊紋路和構造作出裝飾品。人類會為了生存之外的目的保存其他生物的遺骸,不只有為了展示或炫耀而掛在屋內的獸首標本、紀念性的魚拓,也有出於興趣的壓花創作,從生活面到藝術面,把「死亡」極其自然的融入生活中。

蛹生蝶?繭生蛾?蝴蝶王國的國人須知

台灣素有「蝴蝶王國」之名,目前記錄到的蝴蝶逾 400 種,教科書還會告訴我們「台灣蝶種密度居世界之高點」等等不考慮綜合因素的粗淺論述,卻鮮少提及這「蝴蝶王國」的美名,其實更多是源自於台灣曾靠著出口蝴蝶標本和高品質的蝴蝶翅膀貼畫聞名國際。

當自然「違法」——《安分守己的動物罪犯》

這個印度城邦有著一群群飢餓的大象,牠們被隔絕在小片林地,為了尋找食物及棉花纖維遊蕩到人類村莊。大象們甚至還會尋找當地家庭自釀的酒 haaria,牠們喜歡喝酒,但缺乏分解酒精的酵素。在西孟加拉,人們為此失去的遠比阿斯本更多;大象群會踩踏作物,也會踩踏人類,根據羅曲所述,過去五年來,印度已有 403 人死於象腳。然而,大象的地位如此神聖,導致他們不願殺死大象。

《Wild Love》不只獲救,也被愛 —— 專訪攝影師 安娜・帕拉西奧斯

我會說動物庇護中心在全世界都是同類型的計畫。這些地方是鄉村的避風港,素食主義者居住在此,並全身心投入於拯救遭受虐待或被遺棄的動物。素食主義者/動物權利運動家將這些動物從供應鏈中移除,並將牠們帶到山區的大型莊園,在那裡治療並保護牠們,為這些動物提供安全的居住場所和終生的關心和照料,直到牠們自然死亡。

從池上到玉里

三人小隊,移動起來應該比較迅捷,從「布新叉路口」往東行後,地勢漸漸變得破碎,在桃源營地每人多背了好幾公斤的水,重裝強渡連理山,那連理山啊!海拔 3,136 公尺,別被它浪漫的山名給騙了,巨石和樹根覆蓋著山體,路開得極陡,整座山的姿態極不歡迎訪客。登頂時我又氣又累,幾乎去了半條命。

請勿餵食鯨鯊?為了走向繁榮,漁鎮說必須如此

疫情一來,包含塔納灣在內,整個歐斯陸市(Oslob)的國際觀光旅遊幾乎悉數停擺,然而在疫情之前,這個掙扎謀生的社區和此一日漸衰微的物種之間的爭議關係,早已是人們探討多時的難題。鯨鯊是洄游物種,但像德‧古茲曼這樣以旅遊業維生的塔納灣居民,會讓至少部分鯨鯊全年都待在這裡,他們天天餵食這些野生動物,而這種做法備受爭議。

《Wild Love》不只獲救,也被愛 —— 攝影師 安娜・帕拉西奧斯

我們習慣看到貓狗免於虐待或忽視,但在位於巴塞隆納兩邊,相距約 2 小時車程的蓋亞和動物之家,大多數動物是豬、牛、山羊和雞。蓋亞聯合創辦人,43 歲的動物權利運動家兼獸醫科克‧費爾南德斯‧阿貝拉(Coque Fernández Abella)說:「我們希望庇護中心是給容易被遺忘的農場動物。沒有人照顧牠們,因為牠們被視為產品。」

搞笑諾貝爾獎告訴你:運輸犀牛的正確方式

實驗從主旨就已讓人混亂,側拍照片更是難以理解,平均一公噸就像台生物坦克的犀牛,頭上腳下被直升機拉繩索懸吊在空中,宛如電影特效或現代藝術裝置,但這確實是常用的非洲犀牛運送方式,拉德克利夫要用科學數據證明這符合動物福利,且不會對犀牛造成傷害。

DNA 加上一點運氣,或能讓孤象和媽媽重聚

這個過程對娜妮雅來說有一個獨特的轉折點。正如 DNA 科技讓人類孤兒與他們的親生家人團聚一樣,今年透過測試顯示,娜妮雅的母親很可能仍在附近遊蕩,而有一天,娜妮雅不僅可能會加入任何一個野生大象群,這個象群還可能是她的原生家庭。

像刀鋒一樣銳利的人―Mamangan DIY 獵人分享刀計畫

位於磯崎村的高山森林基地,從 2017 年成立至今,以豐富的沈浸式體驗,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身歷其境,將山林給予的智慧銘刻於心,因而名聲遠播。疫情肆虐全球的 2021,由高山森林基地提供靈感、蛋造設計完成產品設計、賽先生科學工廠協助販售,三方開啟了令人驚喜的合作,一把名為 Mamangan,長 15.4 公分、擁有精準的 10 度角彎折;選用醫療級不鏽鋼結合美規傘繩的迷你海岸布農山刀誕生。我們邀請高山森林基地的創辦人馬中原與蛋造設計的主理人曾偉倫,一起聊聊這把縮小版的山刀背後,究竟埋藏了什麼樣的心意與故事。

鴯鶓極簡史:從恐龍到與人類開戰

7 月中正值討論高端疫苗通過食藥署緊急使用授權(EUA)時,有記者把 EUA 口誤成 EMU,問部長「世界各國有沒有在沒通過第三期臨床試驗就給 EMU 的案例?」鴯鶓的英文是 Emu,記者會當天立刻就有外籍記者拿去推特上嘲笑了一番。世界各國中大概只能向澳洲求援找 EMU 了,畢竟那可是他們國徽上兩大護法動物之一的鴯鶓啊。

海裡最年輕的怪物蓄勢待拍——黑水攝影為科學打開理解之窗

「那底下什麼都沒有。」他說。「沒有底部、沒有牆壁,只有這個無垠的空間。你會發現一件事,就是那裡有很多海怪,但牠們非常小。」
當然,也有像鯊魚這樣的大怪物。但米利森所指的生物是幼魚和無脊椎動物,牠們每天會進行一種日常移動,在傍晚從海底深處上升到水面,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遷移群之一。而拍攝牠們的新興風潮被稱為「黑水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