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斯馬尼亞惡魔 —— 袋獾

雖然牠的卡通化形象近似於黑熊,但其實這是住在澳洲東南方塔斯馬尼亞島,身長 60 公分,重 8 公斤左右,只比貓大一點的食肉有袋動物:塔斯馬尼亞惡魔(Tasmanian Devil)。早期歐洲移民在叢林中聽到了一連串神祕的咆哱、咳嗽與尖叫聲,誤以為自己闖進惡魔領地,牠才有這個突兀又帶點中二風格的名字。

二十年後的城市三劍客

因為喜愛,而想擁有,綠繡眼是籠鳥鳴禽中的寵兒,有專門的愛好者社團,為牠們舉辦鳴唱比賽。但最大的問題是這些綠繡眼非人工繁殖後代,有大量捕捉自野生巢內的雛鳥,也有進口、走私國外不同種的繡眼,許多外來繡眼在逃逸或是因不擅長鳴叫而被飼主拋棄放走後,就與本土綠繡眼雜交,產生基因不純的後代。

利字當頭,原生食蛇龜無家可歸

食蛇龜雖不會獵殺蛇,不過身為食性很雜的機會主義者,牠當然不會忽視路邊掉下的蛇類屍體大餐。若真要將牠們與吃蛇形象沾上邊,還有可能是看到條狀物都先認為是蛇的人類,誤把食蛇龜愛吃的蚯蚓看作是蛇的緣故,畢竟台灣確實是有大得嚇人的蚯蚓。

你想像的動物園符合現況嗎?

你是怎麼看待動物園和水族館的呢?是校外教學的場所、出遊的好選擇、囚禁動物的牢籠又或是物種保育的方舟?你想像中的樣子,真的符合現況嗎?讓你開心玩樂的地方,真的是個快樂天堂?你拒於千里之外的,真的是動物園,還是一百年前經營不善的單位?

天竺鼠與龍貓,你心屬何鼠?

天豬們來自南美洲安第斯山脈,並不是種野生動物,所以野外是看不到 PUI PUI 們奔馳的身影。天竺鼠是由數種野生豚鼠馴化雜交而來,但最初並非因為這樣配「可以療癒身心很可愛」,人類馴化目的是為生活所需,天竺鼠在南美是作為家畜食用,也有藥用和宗教儀式需求。

笑著笑著就哭了 —— 野生動物攝影

另一種容易使觀者不查的擺拍,則是動物並非處於自然的環境中,比方說育雛中的鳥巢周圍毫無遮蔽物,是因為枝葉被拍攝者剪掉了,甚至連巢帶樹,鋸下整個枝幹,再拿到空曠處或攝影棚中重新打光布置一番。更甚者,把幼鳥移出巢外、將鳥的飛羽剪除,或使動物累到任其擺布。而拍完以後,動物該怎麼處理?觀者永遠不會知道,看似動人的照片很可能就是動物的遺照。

台灣森鼠

看著牠天真無邪的睡容,心想著幫牠做一間小屋、遊樂區,做好多養一隻寵物的心理準備。不料本人洗完澡後,這傢伙翻牆跑掉了!牠才不要我做的鼠窩,牠要的是整個屋子。腦容量這麼小就可以這麼奸詐!那個萌臉假睡都在騙人!

你最愛的狗狗品種之間的關係

18 世紀中期,狗類育種曾有過一段劇烈創新與分類的時期,這不只帶來了品種多樣性,更促成了「品種」這個概念的誕生。值此時期,不同血統的狗被刻意雜交,以強化討人喜歡的特徵、或淡化不受歡迎的特點。而雜交也顯然為了創造新品種,選出符合美學特色的品種。

非洲獨角獸 —— 㺢㹢狓

直到 20 世紀初,歐洲人聽聞剛果雨林有「長條紋的驢子」,靠著懸賞輾轉得到了標本,如獨角獸般神祕的㺢㹢狓,終於被確認為新物種。綜合了多種生物特徵的㺢㹢狓真正的族譜讓人吃驚,學者起先認為牠與斑馬、驢子同是馬科,比對古生物化石後發現㺢㹢狓與長頸鹿在一千多萬年前有共同祖先,是長頸鹿現存唯一的親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