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斯馬尼亞惡魔 —— 袋獾

動物愛好者通常也習慣蒐藏各類動物周邊產品,那些博愛者們對於較少見、冷門的動物商品化時,總是二話不說掏出錢包讓商品售完待補,更樂於與勸敗同好們。但有種冷門動物與牠的卡通化形象常在台灣招致嚴重誤會——牠有一身黑色毛皮、胸口一道白色新月、尖銳的犬齒,更是海島上的瀕危物種……不!才不是台灣黑熊!

雖然牠的卡通化形象近似於黑熊,但其實這是住在澳洲東南方塔斯馬尼亞島,身長 60 公分,重 8 公斤左右,只比貓大一點的食肉有袋動物:塔斯馬尼亞惡魔(Tasmanian Devil)。早期歐洲移民在叢林中聽到了一連串神祕的咆哱、咳嗽與尖叫聲,誤以為自己闖進惡魔領地,牠才有這個突兀又帶點中二風格的名字。

在澳洲本土消失逾 3,000 年後,動保團體於去年年底在雪梨北邊的動物保護區施行袋獾野放,今年6月宣布繁衍成功。(Getty Images)

澳洲大陸是有袋類動物興盛的國度,大部分動物的英文名稱是從原住民語音譯而來,後來才有系統的以「袋」字加上類似的生態棲位或外貌來取中文名,像是袋鼠(Kangaroo)、袋熊(Wombat)。而塔斯馬尼雅惡魔的中文名稱即為「袋獾」,牠原也有其原住民稱呼,像是 Tardiba,意思並不像「惡魔」般帶有負面與恐懼意味。再者,牠們並非十惡不赦的惡魔,而是會為了吃飯大吵一架的肉食小動物。

袋獾有顆比例甚大的頭,各種難以描述的吼音是牠們溝通、社交與建立地位的方式,不只如此,牠們情緒激動時會呲牙裂嘴地揮舞小肥尾,還會因充血而讓耳朵呈現明顯的紅色,移民聽到的驚人咆哮聲則可能是發生在一群袋獾群聚進食之際。據聞,袋獾一次能吃下體重 0.15 倍到 0.4 倍的食物,甚至曾有傳說袋獾會食人,但尖牙小惡魔們偏愛腐肉、毛皮與骨頭,菜單從不包含活人。

儘管台灣人對牠們較為陌生,可在塔斯馬尼亞島,袋獾是極受歡迎的動物,各式野生動物旅遊行程和運動球隊的隊徽上都有牠們的身影。有趣的是,這種具有地方代表性的動物,卻在太平洋另一頭的美國,發展出多種風格各具特色的角色。

其中,「塔斯馬尼亞惡魔」是隸屬於華納旗下 DC 漫畫上的超級英雄,設定上是位出生於塔斯馬尼亞島的和平主義者,但可以變身成巨大袋獾獸人戰鬥,能力也如同袋獾般強壯,有鋒利的獠牙和利爪。早於這位超級英雄前,華納動畫《樂一通》(Looney Tunes)也有位較為人熟知的棕色袋獾——塔茲(Taz),牠身形巨大且僅用兩腳行走,也非常會吃,所有的溝通都是用吼叫與咆哮來詮釋。

DC 漫畫角色塔茲 (Wikipedia Commons)

叫人眼紅的是,塔茲曾在 DC 和樂一通的跨宇宙作品中,與高人氣的神力女超人共演過。藉此居高不下的人氣,華納除了授權讓塔斯馬尼亞政府販售塔茲商品,也將利潤投入在研究 「袋獾面部腫瘤」(Devil Facial Tumour Disease,簡稱 DFTD)上。

2012 年,麥當勞叔叔之家為需要遠地就醫的病童與家庭所提供的公益旅館,遭當地居民「誓死」連署反對,鄰長更語出驚人地說出「癌症不會傳染是騙人的」等歧視性發言。在這片一面倒的輿論批評中,有人跳出來解釋「癌症會傳染啦,但不是發生在人類身上」——指的是,人類的惡性腫瘤不會因為接觸或是飛沫傳染,但是袋獾會。

袋獾會在繁殖季頻繁打架啃咬,癌細胞藉此透過傷口傳染。染上面部腫瘤的袋獾會先從嘴巴內部長出腫塊,接著蔓延潰爛到臉部,很快地,袋獾會因為這些腫瘤而難以進食,發病半年左右便死亡。DFTD 自 1996 年被發現伊始,即迅速於塔斯馬尼亞島上擴散,對原本就瀕危的袋獾存續無疑是雪上加霜。

在歐洲人到達澳洲大陸時,袋獾已經因為早期人類活動而幾近滅種,僅剩大陸南邊的塔斯馬尼亞島還有這些兇猛的肉食動物。1803 年,英國人來島定居後,島上原住民被迅速滅族,引進外來種和獵殺原生動物政策讓袋狼絕種,要遲至1941年,袋獾才被正式立法受到保護。

澳洲從還沒建國前就釀出多起野生動物事件,像是為了娛樂狩獵放出六對歐洲穴兔,造成上億隻兔子氾濫成災;為了發展農業抑制蟲害引進海蟾蜍,蟲沒除到反而害慘了大量原生動物;甚至官方軍隊還和鴯鶓「打仗」,結果慘敗。澳洲在歷經這麼多野生動物管理上的慘痛教訓後,還是有好好反省改進,像是調整野生動物進出口法規,重新發現被認為已絕種的袋鼠,並將東袋鼬重新引入澳洲大陸等等。

袋獾也正走在漫長的復育道路上,袋獾保種計畫陸續在澳洲動物園、保護區進行,政府也將一些袋獾移至紐西蘭和美國的動物園做域外保育,除此之外,袋獾也被禁止出口。唯一的特例是丹麥王儲的長子出生時,塔斯馬尼亞政府送給哥本哈根動物園兩對袋獾,他們的理由是,因為丹麥儲妃出生於塔斯馬尼亞。

域內保育方面,由於澳洲大陸失去大型掠食者已經幾千年了,袋獾是否該再野放還須要審慎評估。過去曾經把袋獾放到小島上做野放測試,結果發現袋獾比外來的貓還會吃鳥蛋,導致本土的短尾水薙鳥因此面臨少了幾個族群的尷尬狀況。也有研究觀察發現,為避開與袋獾打照面,貓會改變狩獵時間,但要是碰上同樣是人類帶來的、體型比袋獾大上許多的掠食者狐狸,雙方究竟會有什麼衝突或傷害還是未知數。目前,澳洲東部的巴靈頓山國家公園正用圍籬框住一大片林地,將一小群袋獾以近乎野放的方式留在區域內,研究人員剔除了外來物種、盡可能的營造原始且自然的狀態,也計劃在這個區域野放更多原生物種以維持生態平衡。

看到澳洲為了不讓袋獾步上袋狼的後塵費盡心思,反觀台灣地方政府雖然也喜歡拿瀕危動物搏版面,例如讓石虎代言各種意義不明的活動,然而實際上的保育行動卻屈指可數,讓人不禁覺得石虎離雲豹的滅絕結局已相去不遠了。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