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翼殺手》:生化人會夢到電子羊嗎?
迪克本人於電影上映前幾個月過世,所以我們無從得知他的看法;或許,今年 10 月問世的續集《銀翼殺手2049》就會告訴我們更多答案。
您的數位閱讀序號權限期間為
《筷:怪談競演奇物語》是華文推理第一次台港日作家跨界聯手創作的故事接龍。由三津田寫恐怖小說〈筷子大人〉,薛西斯寫戀愛懸疑〈珊瑚之骨〉,夜透紫寫網路怪談〈咒網之魚〉、瀟湘神寫具社會意識的推理小說〈鱷魚之夢〉、陳浩基寫科幻冒險〈亥豕魯魚〉,五個篇章,五種滋味,成就一部精采長篇。
芭芭拉‧曼聶爾(Barbara Mennel)的《城市與電影》一書中就寫道了城市、電影與現代性之間的關係,是現代性連接了兩者。這本書融合了都市研究與電影研究的幾種研究取徑⋯⋯重點放在電影如何拍攝都市,與實際都市的發展與特質之間的連動關係。
「仍然,睡在老廣場深處的新床上,我們的過去就像一瞬間的時間。如果瘋狂疼愛我們,我們都將會是老爺與東家。但瘋狂不再,更沒剩一絲魔法好藏在頭髮底下。就連幻覺都不再產生幻覺了。」
「在開闊的視野下,始能一窺細微之處的全貌,進而做出正確的評斷」,魯德以廣博的知識為基底,自在參照古今中外的文化,探討了字體排印學與廣大社會狀況及個人生存之間的關聯。「設計就是態度」這句施密德的座右銘,正凝聚了他從魯德所繼承的事物。
虛構的小說折射出現實的處境——這並不表示歷史與虛構有孰優孰劣之分,但或許重點是作為一個讀者如何透過閱讀技法與歷史知識的疊合,將文本當中的密碼拆解出來。朱惠足在本書中,帶領讀者走過了一條又一條日本統治期台灣的文學,尋索當中的人際軸線,而這是一種交互參照:從歷史事件解讀文學符號,再由文學虛構看見其折射出的、歷史的暗影。
在災難與其後,阿潑帶領讀者看見了「日常的中斷」,也看見了「中斷的日常如何被重建」。巨大災難發生的當下,過往熟悉的日常確實會因此中斷,然而卻並不是把災難處理完之後就能「回到」日常,而是,在災難之後,人們必須在廢墟中重新建立、熟悉另一種日常。
繼 2017 年底長篇小說《花開時節》之後,楊双子再度推出《花開少女華麗島》,用短篇小說集的形式述說《花開時節》二位主角以外其他人物的群像故事,以少女為中心打造出煥然一新的日治台灣風景。
《千羽鶴》是一個關於「業」的故事。上一代不倫的關係牽扯,在下一代的心中留下了陰影。雖然看起來好像有別的出路,但各種因緣所繫的場景、與物件,不斷喚起記憶,使當事人一再一再地受到牽引,一再一再地離不開上一代種下的因。因為是這樣的一個故事,「有續集」的意義格外重大——原來,川端康成讓「時間」繼續作用了啊。故事被給了更多時間,讓「下一代」的情感狀態繼續變化。
布希亞的思想,確實是一種末世論,以一種人類全體的命題,談論物所接管的我們的世界。這同時是一本談論幻象之書。人在這末日景觀中,在物質世界裡,不再是主角,甚至不是一個角色,僅僅是個觀眾,在幻覺之中而不自知。
雖然漢娜鄂蘭的名號如此響亮,著作的影響如此之大,但這一切不只是關於「她」這一個個人,而是關於「傳遞」。這是一個像區塊鏈般,將人在世上所經歷,所思考,所獲得的經驗與價值,作為數據一直一直傳遞下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