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線性的時空疊蹤——評《時間不感症者》

對於台灣人而言,理解中國必須歷經比想像更長遠的時間,差距極大的省分地域與迥異的歷史截點,或許是難以聚攏的理由,但抵禦不了的是當近現代東亞史劇變來到跟前,身為日本殖民時代的台灣人,其移地東方明珠的行旅所感,不免比起待在島嶼全然不動更貼近所謂的現代性 ……

我這個謎

幻想迷宮中的分身術者—— 讀寺山修司隨筆集《我這個謎》

進入第三輯〈我這個謎〉,寺山與諸多世界大師級創作者(達利、費里尼、波赫士、羅卡⋯⋯)對話,則更似對鏡——他不僅是被動地閱讀、討論他們,更像是主動地從對方身上認出、捕捉自己的部分,猶如蒐集分身碎片;那些碎片,也像是以不同取徑,連結、刻劃著他在現實鏡像迷宮中的另種逃逸/漫遊路線。

卡塔莉娜

書寫是為了介入,閱讀是為了不遺忘—— 導讀《卡塔莉娜》

《卡塔莉娜》這本書鋪陳了畢尤進入巴西南部大城阿雷格里港一個叫作生命療養院的療養機構的經過。他尤其關注其中一位叫作卡塔莉娜的院民,畢尤開始在卡塔莉娜的同意下,進入她曾經接受治療的處所調出病歷,訪談接觸過她的治療人員、親疏遠近關係互異的家人與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並由此拼湊出卡塔莉娜如何由一個家庭主婦流落到凋敝殘破的生命療養院。

職人新經濟

職場新品味遊戲——《職人新經濟》

在這本書裡,這些「手工業者」的共同處,是「全都握有豐富的文化資本」。作者著眼的「經濟」,不再局限於收入,或是傳統社會的分類。這些新職人們,在今日經濟動盪、穩定的工作環境不復存在的情況,找到了一種「以知識為基礎的體力工作」模式。

山之生

我走,故我在 ——《山之生》導讀

《山之生》讀得愈多次,我的收穫就愈多。截至目前我可能已經讀了十幾遍,就像雪柏德每一次進山都會找到新的途徑一樣,我每次重讀都能發現新視角;不求窮盡其含義,而是對它賜予的新收穫感到驚喜。本書如同一位守護神,它守護的不是任何一種體系、程式、精神或宗教信仰。書中沒有莊嚴的宣言,沒有預言,沒有能照本宣科的道德規訓 ……

朝聖者

情有獨鍾者看得見,博識者也看得見——導讀《汀克溪畔的朝聖者》

《汀克溪畔的朝聖者》(Pilgrim at Tinker Creek)這本充滿生死辯證、自然描寫,語言華麗又哀傷的作品,獲得 1975 年的普立茲非虛構文學獎,當時引發了讚譽與爭議。隨著時間過去,藍燈書屋將本書選為二十世紀百本英文經典,同時也是有史以來五百本女性優異作品之一,已成今日美國高中與大學常見的指定讀物。

2069

50年後的生命政治——高翊峰《2069》

《2069》的政治隱喻是極權政體,無論這是否是作者的意願,而自然我們會聯想到《1984》,但這裡的微觀權力已經滲透到最細微的神經訊號裡。記憶在此已經不是與遺忘或修改鬥爭,而是記憶本身的的載體已經存疑,只能「記憶註解」(這是小說中最有個人意志與自由的部分);人面臨的不是生命的威脅,而是生與死、你的身體、作為一個人的認知,全納入政治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