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爭者_cover

抗爭者 2019

瀰漫催淚瓦斯的街頭、槍口指向人民的警察、街頭上喊得再用力都傳送失敗的訴求——這些都不是台灣人的2019日常,也都是台灣人的2019日常新聞。而無論紛亂在不在身邊,這年帶來的挫敗感、末日感、亡國感——無論你要怎麼形容——都已跟著我們踏入了2020。《週刊編集》整理2019年世界各地的大型示威抗爭,或能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做一份雖絕不夠詳盡,但盡力忠實的懶人包。

中國如何改變了香港:香港觀點

2017年,香港迎來了從英國移轉成中國屬地的 20 週年。有數千人為此上街——一些是為了慶祝,一些是為了抗爭。在此《衛報》訪問了 6 名香港居民,談談他們對 1997 年的記憶,以及他們對這座城市未來的想法。1997 年 6 月 30 日午夜,我記得當時正下著一場大雨,我昏昏欲睡,眼睛幾乎閉上。但我沒有。我逼迫自己專注於我父母的老電視螢幕,看著兩面旗幟:一面是英國國旗、一面是中國國旗。我試著問我母親螢幕上正在發生什麼事,但我無法理解,除了那晚我所學會的一個單字:移交(handover)。

沒有狂歡的自由

沒有狂歡的自由

晚上 8 時,以香港夜場的時間表來說,派對還未開始,一大班防暴警駐紥在派對大門,群眾非常憤怒,大家寧可不入酒吧喝酒,圍著防暴警察叫罵。有戴著紅色隱形眼鏡,瞳孔像流血一樣的男子用英語罵道:「你破壞了派對的氣氛!這天是萬聖節!」

柏林圍牆02

禁令、反抗與致命打擊:劇場如何推倒柏林圍牆

當德國邁向統一,東德經濟一蹶不振之際,許多劇場圈的人失業,有些人甚至喪失生活目標。然而,即便東德最後的日子並不是照著預期的劇本落幕,在我們訪談的過程之中,鮮少人覺得有缺憾。「我們在創造歷史,」漢伯格說。「不斷抗爭,抱持希望。我絕不會為了任何事而錯過那一切。」

對抗速食行動主義01

如何對抗速食行動主義?

「速食行動主義者」比「不行動」更危險,因為速食行動主義把複雜的議題簡化,滿足了創作者和觀眾「嘿,我有關心社會喔,而且還是透過藝術,好棒吧」的虛榮心。危險的虛榮心讓人們止步,停止探究。

央視春晚犯眾怒,台灣可以學到什麼?

「中國人塗黑臉扮肯亞人」、「黑人扮成猴子」以及「使用不是非洲歌手所唱的『非洲歌曲』代表非洲」。《同喜同樂》三招全錯,堪可收錄「如何不要在節目中犯種族歧視眾怒」的反面經典教案。此節目一出,罕見地引起《紐約時報》和 BBC 外媒等關注,在中國亦掀起批評聲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