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息吧,妳是如此無與倫比:眾作家悼托妮・莫里森

8 月 5 日,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逝世,享壽 88 歲。在她筆下充滿創傷與悲劇的故事中,給予了無數非裔美國人——或世上任何感到孤單、少數的人們——憐憫與慰藉。布克獎得主本・奧克瑞、《紫色姐妹花》作者愛麗絲・華克、土耳其當代文壇代表性作家艾莉芙・夏法克⋯⋯眾作家動筆獻上他們的敬意 ……

「充滿缺陷與問題」:為何「世界音樂」一詞已死

台灣「世界音樂」節即將於 10 月中迎來第四屆,這個在台灣仍不甚普遍的名詞,在其起源地卻正飽受質疑。然而,將任何據信並非源於歐洲或美國的音樂全都混為一談,詞彙發明者對此給出了含糊其辭的辯解——「應當著眼於音樂家做了什麼,而非他們聽起來像什麼,」

「它們看上去不夠老」:誰讓法國畫廊塞滿假畫?

埃爾恩市長伊弗斯・巴尼歐(Yves Barniol)站在泰瑞斯美術館翻修開幕典禮舞台上,向群眾宣布:該館近六成館藏都是仿作。為何那些負責預防此事發生的專家們會失職至此?若特拉比真那麼熱愛泰瑞斯,她怎麼會沒發現?她身邊的人對此事瞭解多少?又是誰畫出這些如此輕而易舉便進入美術館的仿作?

Just Do It

Just do it:體驗經濟讓我們背棄了「買東西」

當我們減少消費時,卻「做」得更多。一連串研究揭示了與消費習慣相關的奇異現象。他們稱之為「體驗經濟」(experience economy)。聽起來是個宏大的理論,但其背後的科學基礎相當簡單:儘管存在政治不確定性、財政緊縮和通貨膨脹,我們仍然花更多錢在體驗事物上,並選擇縮減購買物品的支出。

愛在三部曲02

茱莉‧蝶兒與伊森‧霍克:我們如何拍出《愛在》三部曲

1995 年 1 月,描述一對男女於火車上邂逅並在維也納共度半日的《愛在黎明破曉時》(Before Sunrise)問世。九年後,續集《愛在日落巴黎時》(Before Sunset)推出,戲內戲外都橫跨九年光陰。再九年後,第三部《愛在午夜希臘時》(Before Midnight)上映。首部登場 25 年後,同時參與編劇的兩位演員,跟《衛報》回顧了這三部無數影迷眼中的愛情經典的幕後故事 ……

RUSSIAN-RAPPERS06

俄國青年有嘻哈,克林姆宮心惶惶

2019 年,俄國最大串流平台之一 Yandex Music 付費訂戶達到 170 萬人,跟前一年比翻了幾乎兩倍。加上未付費的用戶,該平台每月使用次數約有兩千萬次。在這類管道的推波助瀾下,熱情的饒舌文化開始在俄國政府及其偏好的美學與價值之外蓬勃發展。新的明星開始出現,探索次音樂類別並打破禁忌。

艾略特的情書02

艾略特的祕密情書,揭示了令人心碎的炙烈情事

在一片激烈的猜測中,常春藤盟校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一間雅緻的圖書館在保安嚴密控制下,於今年初公開了 T‧S‧艾略特(T.S. Eliot)寫給學者艾蜜莉.赫爾(Emily Hale)的情書。赫爾是這位偉大詩人的繆思,也是他超過三十年多來「超然狂喜」的泉源 ……

巨蟒01

蒙提巨蟒——改變喜劇史的勵志笨蛋

去年 10 月蒙提巨蟒(Monty Python)甫迎接出道五十周年,今年 1 月底便傳出成員特里‧瓊斯(Terry Jones)逝世消息。《上週今夜秀》主持人約翰‧奧利佛(John Oliver)投書《衛報》,回憶自己愛上這群無政府惡作劇主義者的契機,以及遇見他們以後——更多接踵而來的混亂……

MUSEUMS-NY-LIBRARY-1

紐約公共圖書館珍寶揭祕

紐約公共圖書館預計於 2020 年秋天,展出其數萬館藏中最具歷史分量的重要物件:傑佛遜的《獨立宣言》手稿、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信件……。一直以來,這些物件都只對學者及研究員開放,但館方希望藉著在新展廳展出這些物件,能加強大眾對這些館藏的認識。